地震科普资深专家张少泉研究员应邀为郑外学生作报告
学生提问
报告结束后张少泉研究员和学生交流
张少泉研究员报告会现场
4月20日、21日,地震科普资深专家张少泉研究员应邀登上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在郑外听讲座”讲坛,以“震撼的大地——地震及其预防”为题作了两场科普报告,郑外学子以特殊的方式向在4.20四川雅安地震中罹难的同胞表达哀思,对地震的相关讯息和灾区的救援进展给予了密切关注。
张教授首先从近期的四起典型的“天灾人祸——3月14日的致命的城市陷井、3月30日的拉萨山体滑坡、4月13日的关注禽流感、4月17日的波士顿惨案”引入安全话题,重点呈现给学生的是他多年收集、整理、编写的“安全大礼包”。“安全大礼包”内容丰富、数据详实,包括“从地震格局看当前形势;数字游戏不是科学,更不是科学预言;俄罗斯流星与陨石雨:天外来客不速之客;玛雅文明与诺亚方舟: 末日预言不攻自破;“公共安全”的理念与案例;守护生命与应急逃生避险;人类进化和人口剧增警示;日本3-11地震双周年祭奠(科学遇到了挑战?);地球赐留给我们宝贵时间(北京雾霾警示录!);结语:珍惜生命 守护地球 感悟人生”等十个专题。
自我保护的关键是群体逃生和避险。关于地震来临如何避震?张教授说:如果正上课时发生地震,要在教师指挥下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行驶的电(汽)车内避震,应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在户外避震时,应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
关于地震过后如何自救?张教授告诉同学们:地震发生后,参与救助时,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发现伤者,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自己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加固环境,支撑残垣断壁;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应先保存好自己,再展开救助。
报告结束时,张教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自己的座右铭:“学习科学,感悟人生;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大爱无疆,自强不息。”并赠言以互勉:“以知识守护生命,以生命献身科学,以科学开拓明天。”
附:张少泉简介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现任北京减灾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顾问、中国地震局干部培训中心顾问。获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北京市科学进步奖和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五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地球物理学概论》、《地震波分析与应用》、《近震分析》等。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