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教育资讯 >

高考第一天我们与80万考生同“赶考”【图】

2012-06-08 20:03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记者 白周峰 图

    仍有考生摸错考点、忘带证件,压力过大、焦虑重重,家长们记得多鼓励少唠叨

    大河网报道:昨天是高考第一天,全省80.5万余名考生迎来了命运转折的重大时刻。本报征集的数百名“临时记者”与本报记者一起,见证了现场的一幕幕……

  面对高考,有些事想不到

   “伤不起”的准考证

    遗失 “26中好像有位考生准考证丢了。微博上大家都在帮忙找。”昨天一大早,看到本报《大河报邀您当“现场记者”》的活动,市民张先生就打来电话。

    捡到准考证的郑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四大队三中队民警王斌介绍,前天晚上10点多,他和队友李彦鑫在北环与索凌路交叉口附近捡到一位杨姓考生的准考证。当晚,王斌和队友一边在现场等候,一边联系110指挥中心。昨天一大早,王斌等人又赶到郑州26中门口静候。最终与杨同学的父亲“接上头”,没影响考生首场考试。

    拿错 昨日上午8时35分,考生小马赶到百花里路19中的考点,却被监考人员拦在了外面。他手里拿的准考证竟是去年的。原来前晚,小马把去年参加高考的文具袋和今年的文具袋同时放在了桌子上。因两个袋比较相似,昨天早上出门时,就拿错了。

    此时距离开考时间只有25分钟,而小马的家住在市场街81号院,在路上不堵车的情况下,打的一来一回也要25分钟。

    交警二大队二中队指导员王刚听说此事后,赶紧拦下一辆出租车送小马回家。同时通过电台,向路口执勤民警通报了出租车的车号。交警李冰很快在路上找到了出租车,驾驶警用摩托车在前面开道。交警张江波提前赶到了小马家,做好了护送准备。

    等小马找到准考证下楼,离开考时间只剩5分钟。张江波驾摩托车带上他,李冰驾车在前面鸣笛开道,一路风驰电掣。当小马进考场时,开考的铃声响了……(记者 李岚)

    落在家的身份证

    昨天早上,家在经五路与纬五路交叉口附近的考生小姚到黄河东路与祭城路交叉口附近的47中考点参加高考,快进考场时发现身份证没带。妹妹打的回家找到身份证后,到花园路与纬五路交叉口打车却又打不住车,此时已快8时40分。报警后的她,被金水路派出所交管巡防大队二中队民警李建业顺利送至考点。约10公里的路程,坐公交车得近1小时,而李建业仅用了15分钟。(记者 张朝)

  “拖后腿”的电动车

    昨天,家住郑东新区十里铺街与商鼎路交叉口的海女士告诉记者,当天上午孩子要高考,考点在群英路与天明路交叉口附近的31中。她早上7点就骑电动车带着孩子从家出发了。“可刚走没多远,电动车就坏了。”海女士说,着急之时,恰遇凤凰台办事处的巡防队员,得知情况后,巡防队员调来一辆巡防车,载着娘俩向考点驶去。约半小时后便到了考点,此时距开考还有一段时间。(记者 张朝)

   “摸错门”的考生

    昨日上午8时20分,正在健康路7中老校区门口送考的郑州47中分校的钟老师,接到了学生小周的电话。“钟老师,我走错考点了!我现在在三全路郑州7中的新校区。”离进考场只有10分钟了,而从三全路到健康路至少有10公里,钟老师让小周赶快打车走京广快速路向健康路来。

    交巡警一大队教导员刘建刚获悉后立即安排民警赶往京广快速路金水路下桥口等待小周乘坐的出租车。8时40分许,民警葛迎胜接到了小周,用警用摩托车载着他以最快速度赶往健康路。(记者 韩景玮)

    面对高考,有些话不能说

    不要孩子一出考场就问他考得怎么样

    “我儿子是复读生,去年考了500分出头,今年立志要考过600分,一直都复习得很刻苦。但是他压力太大,考前一夜都没睡,我真是担心。”昨天上午,读者李女士向记者哭诉说,昨天早上起床后,她儿子的脸色不太好,说没胃口,早饭也不吃,而且坚决不让家长送,自己坐公交去考场。“他是眼睛熬得发红,我是心疼他把眼哭红。”李女士边说边哭。

    “不要孩子一出考场就问他考得怎么样,这会加深孩子的烦躁和不安感,更不要鼓动孩子找同学或者找老师对答案,切忌唠叨,注意聆听孩子讲话,仔细观察他的反应,如果有失望情绪,及时给予鼓励和劝慰。”去年参加高考的“过来人”柳梦迪如今是河南工业大学一名大一的学生。昨日一早,作为志愿者的她就赶到郑州外国语学校考点,给家长“现场补课”。

    柳梦迪说,河工大的志愿者专门总结出了“高考不能说的话”,经历过高考的他们知道,此时考生的心是脆弱敏感的,无论是面对高考还是以后的其他挑战,家长的鼓励和赞许,会让他们更自信也更有动力。

  面对高考,有些人有话说

    送祝福、谈感受 “现场记者”很忙……

    本报征集“现场记者”的消息发布后,读者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通过大河报新浪官方微博、大河·沃3G生活门户、大豫网和固定电话四种不同途径联系,争做这个为期一天的“编外记者”。

    “高考孩纸们加油!”“希望小宁能超常发挥。”“儿子,不管你考得好不好,你都是妈妈心中最棒的!”……类似祝福微博和电话数不胜数。

    “侯妈妈一家来送考,72岁的姥爷说今年考生总量下降,对外孙大河报的‘大河有高招’。侯妈妈说已看好中饭地点,孩子一下考场就去。”“大河·沃3G生活门户”“播报”说。

    “那年高考早早就起床心不在焉翻历史书,第一科语文习惯性先看一眼作文,题目不太难,拿笔的手却开始抖,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兴奋。我记得好像还有一场雨,走出考场雨过天晴,我妈在等着我。多年以后想起家人的不动声色小心翼翼,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网友“健小许”说。

    但也有人对高考提出反思。网友“蒙娜大大-雷莎 ”:“高考不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唯一,过度关注高考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家长、考生、媒体更加疲惫。为什么每年都要做这些毫无意义的事呢?”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吴战朝 王灿 杜一格 谭萍 施书芳 实习生 张丛博 采写


广告资讯: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