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热点新闻 >

南方都市报:郑东新区十年建城记(2)

2012-11-01 11:09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中部崛起”破题之作

黑川纪章的规划面世后,马上在河南省内外激起争议。有人质疑他没有规划师资质,只是一个建筑师;还有人指责郑州盲目崇洋,歧视国内专家;黑川环形城市的设计,被指必将导致交通问题……

最猛烈的质疑,则是黑川设计的如意湖、龙子湖,以及十几天前才开始蓄水的龙湖,被指在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十分之一的郑州,浪费大量水资源。其中,龙湖的水面与杭州西湖相当,蓄水量则相当于两个半西湖。

性格外向倔强的黑川不但要在媒体上回复各种质疑,还得处理郑州市专家组的修改意见。事实上,与外界部分传言不一样的是,郑东新区并非黑川个人的画布,在论证交涉过程中,他和郑州方面多次争吵。

外界对黑川的质疑,也让郑州官方感到压力。但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况且,还有更棘手的问题,煎熬着这个城市的操盘手们。

当时的郑州市委书记李克,十年来几乎没有接受过媒体关于郑东新区历程的采访。他回忆当年电视台采访他关于新区的规划设想后,镜头摇向一片荒草丛生的野地,播音员说这便是未来的郑东新区。

黑川纪章带着助手曾去过的老机场,也成了时任市委书记排解压力之地。有一两个月,他都让司机拉他到这块废弃之地,来回地踱步,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干,还是不干?”

据一位官方人士透露,当时政府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郑州老城区的规模只有130多平方公里,新区一下子规划150平方公里,人们的怀疑在所难免。尽管,这150平方公里,在眼下全国各地动辄数百上千平方公里的新城规划中毫不起眼。但那毕竟是在十年前,郑州乃至河南的发展方向,正面临着新世纪的第一场大考。

当时,农业税费尚未取消,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规划尚未出台。河南与其他农业大省一样,正陷入“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缓的困惑。据河南省一位现任副省长透露,当年,对搞不搞郑东新区,都有不同意见。

“河南还要不要继续走传统农业大省的路子,将农业和农村工作放首位?”这位副省长说,对于这个问题,郑东新区被视作破题之作。

当时的主政者提出在全国发展的背景下,重估河南农业大省的角色,在不放弃传统优势的情况下,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要以推动郑州市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强力开发郑州的新区建设为重点,提升其在全省的首位度。两年后,又提出“中原城市群”的概念。

在此期间,郑东郊外老军用机场的迁建,让郑州看到了东拓远景。之前,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市区被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南有南水北调水渠、北有黄河、西为工业区、东有军用机场,深受拓展空间有限之苦。

一开始,郑州市以老机场为依托,规划了一个十几平方公里的“港澳新城”,意图吸引港澳客商前来。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决,省领导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重新设计。

到2004年年底,郑东已成为一个吊塔林立的大工地。

梦想冲动与现实尴尬

2007年,是黑川纪章人生最后一个年头,也是他不太如意的一年。就在2006年,他的成名作之一、位于大阪的索尼大厦被拆;在2007年竞选东京都知事失败后,竞争对手石原慎太郎“建筑家成不了政治家”的讽刺言犹在耳,他就马上奔忙于挽救另一成名作、东京银座的中银舱体大楼免于被拆。

2007年,正是郑东新区“五年成规模”之时。这样的反差,也许正是黑川对郑东新区倾注感情的原因。在郑州,他拿到了一笔不菲的设计费,纳税就上百万元人民币,还因此成为当地的新闻。但在郑州多位领导看来,衡量一个国际大师水准的,并不是酬劳。背后蕴含了地方执政者的抱负和梦想。

一位当时的郑州市委副书记回忆说,2003年1月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打下第一根桩,标志郑东新区开建。但很快,非典赶走了工地上的工人。

之后,更致命的则是资金问题,有一次到了连一分钱都贷不来的地步,“恨不得油锅里有钱都去拿”。这位官员说,这也是郑东新区实行“滚动式开发,自求平衡”的原因。在启动郑东新区规划时,郑州年财政收入只有50多亿元,现在则达到500多亿元,当年的困窘自不待言。

还有来自市场的不信任,目前最繁华的CBD,最初挂牌地价一亩地七八十万元,现在在其他地段,超过千万元的“地王”并不鲜见。

不过,也正是市场,最终击退了质疑,巩固了官员与设计方的自信。郑东新区赶上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最快的十年。

黑川生前曾多次赞叹“中国速度”,但也说过,“你们不要再快了,再快就要出问题了。”

然而,在飞奔的发展列车上,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领导们实际上可以选择的路径并不多。一位河南官员说,在他看来,一些事情可以选择方式方法,但一些事情就只能那么去做。

郑东新区与郑州老城区,是由一条叫中州大道的主干道隔开。当年,这条主干道的改造因拓得太宽,遭到媒体曝光和质疑,上级也要求查处。现在,它几乎是老城区最畅通的一条路。

有时候,民间也会与官方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一致。在河南当地的论坛上,不少网友一直乐此不疲地讨论地方发展模式,高铁规划、领导功过等问题。

一位官员私下表示,高校园区的地价为新区最便宜的,政府的做法,并不是为了扩大财政出政绩,而是想发展河南高校教育。长期以来,河南的这块短板导致其成为高考分数歧视的主要受害区域。

在国家法律政策,以及被征迁百姓利益诉求相夹之间,地方政府的规划和建设,还会遇到其他压力。“我们将规划案立法,就是为防止不同领导依据喜好进行更改,我们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位曾主持郑东新区的河南官员说,规划朝令夕改是基层常态,但是大忌。

改变与争议

2012年10月18日是龙湖蓄水的庆典。这个“收官之作”,政府为筹款为规划,曾拖延了好几年。据称仅研究龙湖水质,就出了9本书。这本应是一场期待已久的庆祝。

在龙湖蓄水这一天,有少数村民前来围观。他们带来的两只土狗,摇着尾巴穿梭于24门礼炮,和四面6×8米的LED屏幕之间。蓄水开始后,数平方公里大的湖底内,燃起多处五彩烟花,声震四方。

在明末清初之前,龙湖区域还是一片大湖,可行船捕鱼。百年来,这里又变为稻田和鱼塘,直到现在又将恢复成湖,但跟渔民们已再无关系。郑东新区原址的8万多农民,都被转化为市民,告别了土地。他们曾居住在100多个自然村的600万平方米的房屋内。现在,村子和房屋都已成了回忆。

时移世易,郑东新区的“和谐拆迁”,已成为国土部调研推广的典型。一位市领导对拆迁等问题的解释是,政府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政府需要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据郑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吴福民介绍,政府对失地农民实行“两好”政策:住得比原来好,生活比原来好。对农民的安置补偿,主要依靠已升值后的土地。每个农民按照90平方米的标准安置土地,在此土地的安置房小区内,每个农民可获得70平方米的面积。其余,则为村里的预留用地。

这些之前靠气力吃饭的村民几乎都是一夜暴富。当地一位媒体人感慨,他在郑东新区见到一个清洁工阿姨,房产价值超过千万元,出来做工纯粹解闷。

据郑州官方介绍,他们的补偿安置远高于国家标准。一位主事官员否认郑东新区是在搞“土地财政”。在郑东新区,修有全国最好的省级残联,仅市政配套费就减免1800万元。“我们所有的土地收益都用到了基础设施开发上。”

不过,郑东新区“滚动开发”的模式,依靠的正是土地流转及转让所产生的收益。在祭城社区,一位长期观察拆迁征地问题的前农民、现市民很羡慕五洲汇富社区的居民。该社区将村委会旧有资产和现有的商业用地入股,公司化运作,每个股民年均有3万元的收入。

而五洲汇富社区的居委会主任周云祥,则在后悔当时没向政府多要一点预留用地。“地太值钱了。”周说,他所在社区原来的村庄,共有7300多亩土地,现在政府预留80多亩地让村里经营。就这样一块土地,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土地升值后近乎可怕的效益:他们在这块土地上,人均收入是改制前的10倍。

在每一个安置的社区内,年轻的前农民们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开豪车炫富,老人则喜欢聚在一起聊过去的事情。郑东新区劳动部门一位负责人说,政府安置失地农民难度并不大,问题是,“你找的活儿他们不一定看得上。”

十年之后,郑东新区已聚集了15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住进了5000余家企业,80万人口。这里的房价,是郑州商品房均价的三到四倍;这里的每亩地平均创造5万元的利税;这里的路很少堵,绿地和水面更大;连这里的地下管道,都比老城区的粗了二分之一。

在龙湖蓄水前一天,国家发改委签批了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准备转到32个部委,和安徽、山东、河北、山西四个省征求意见。

未来的中原经济区,将以河南尤其郑州为区域中心,涵盖5省、30个市加上3个县(区),1.8亿的人口。可以预料的是,将有更多的新城破土而出。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