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热点新闻 >

中国科研人员再获水稻研究新进展

2012-09-14 19:51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中新社武汉9月14日电 (记者 艾启平)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14日对外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率领的课题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机理。该成果以《一个矛-盾体系调控水稻的杂种不育和偏分离》为题,发表在14日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要远大于籼粳亚种内的优势。但由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亚种之间生殖隔离法则,籼粳稻亚种间杂种育性下降,结实率很低。受此制约,长期以来,杂交水稻的育种工作基本限制在亚种内进行,亚种之间更加强大的杂种优势难以得到利用。

  后来,有科学家发现存在着能突破生殖隔离的水稻资源,被称为广亲和品种。国际水稻科研工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发现,S5可能是控制水稻籼粳杂种不育性状,导致广亲和现象的主效基因位点。鉴于广亲和基因的重大价值,1987年中国启动国家“863”计划时,就将分离克隆该基因列入研究计划。

  从1990年开始,张启发课题组经过18年努力,并与多家研究单位合作,于2008年成功克隆了S5位点的5号基因。但他们仍困惑的是,仅5号基因作用无法解释该位点引起杂种不育机理。历经4年努力后,此次发表最新成果表明,两个与之紧密连锁的基因(3号和4号基因)与5号基因协同作用控制杂种不育及广亲和现象。

  张启发院士介绍说,该研究揭示了水稻籼粳杂种育性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有关籼粳杂种不育、物种生殖隔离分子机理、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张启发院士表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是生殖隔离的一个典型例子。该项成果将在水稻品种改良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有关信息可被直接用于发掘其他广亲和基因,培育广亲和品种,进而有效地跨越生殖隔离,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的不育性,利用籼粳亚种间强大的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杨江义、赵晓波和程珂为此项研究成果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启发院士为论文通讯作者。

  杨江义博士介绍说,生殖隔离在物种进化和新物种的形成中作用十分重要。国外对生殖隔离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果蝇,在植物中研究很少。(完)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