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1日19:00,云南大学哲学系王志宏博士做客华东交通大学第302期孔目湖讲坛,在南区图书馆202室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德国康德哲学与技术时代的人类命运”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王志宏表达了对孔目湖讲坛邀请的感谢。“由于大家专业性不同,可能对哲学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我就选了今天这个主题,但在讲康德哲学和技术时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哲学。”王志宏接着说道。
4月11日晚,云南大学哲学系王志宏博士做客该校第302期孔目湖讲坛,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德国康德哲学与技术时代的人类命运”的精彩讲座。
揭示谬误 探讨哲学真谛
“什么是哲学?对于这个问题,人们通常存在三种错误的理解。”王志宏称。
“有些人对哲学漠然置之,就失去了与哲学交流的机会,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一类人则将其奉为‘科学之科学’,哲学完全被科学所代替,使其就像从一个丰腴的女人变成了瘦削的现代女性。”王志宏指出,“事实上,任何一个哲学家都可能有科学发明,任何一个科学家也可能有他的哲学思想,但这种思想对他的科学事业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即科学与哲学是无关的,就像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和他是‘有神论者’无关一样,就算有关,也取决于爱因斯坦的生活态度,哲学和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体系,这是第一种错误认识。”
王志宏提出:“第二种错误认识就是把哲学视为‘心灵鸡汤’式。如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解《论语》,就是以非哲学方式研究哲学。所以清华大学里的一个加拿大学者称于丹失去了正直。因为照她所讲的,哲学就是我们失意时的心灵慰藉。而《论语》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思想就是要让所有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而不只是穷途末路时的疗伤药。”
“许多人认为研读哲学巨著能提高思维水平、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第三种错误认识。”王志宏解释道,“就像有人说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就领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完全把哲学当成‘能力储藏室’。其实帮助解决问题这样的具体功能任何学科都有,如果照这样想,那哲学就没有存在的权利和意义,与哲学自身的本质毫不相关。”
走进技术时代 欲望充斥知识
“黑格尔曾说哲学就是在精神中把握时代,他认为先有精神,后有时代。这是一种误解。”王志宏指出,“人的存在就是一种精神存在,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但人是特殊的。就像有人问狗会为后天没有食物而担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狗没有精神。那么何为时代呢?或许我们应该问我们今天活在怎样的时代里,这点是很重要的。我们说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这里的思维就是精神,存在即时代。”他继续补充道:“中国近代该从何时开始?由于明末清初曾出现过资本主义而使这个问题备受争议,因此时代的划分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只能说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可悲的时代,它不像唐宋那样是自生的历史,是自己生长起来的,而是被迫妥协于世界。说的不好听点,就是“被西方决定”的时代。”
“当谈及技术时代的时候,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漏了科学,科学和技术连一起是中国人的专利。西方人都是泾渭分明,把科学和技术分开。其实,科学和技术就像是孪生兄弟,它们有着相同的本质。”王志宏说道。
“我从小只要听到一句话就会心潮澎湃,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不过,现在它被改写成了‘知识就是命运’。”王志宏提到,“自培根以来,西方发明了与古代人不同的现代人,古代人认为人活着是为了维持人的德行,而现代人则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所有的欲望。就像想着长得像西施那样就好,从而盲目地去整容。他们把理性改为计算,塑造了一个数字化的世界,抱有只要有足够的知识就能实现所有欲望的幻想。”
人是处于关系网中的独立个体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就是活在关系网中的。”王志宏指出,“父母与我们的关系就像是酒瓶和酒,酒倒了,瓶一样能装别的酒,所以父母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人首先是独立的,才能与社会发生关系。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是陌生的,因此需要认识。”
他接着说道:“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就是民主、自由和投票。而投票的规定就是你和我没有关系,因为我们都是‘一’。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的用‘一’来代替,人与人不可能平等的。父子之间的关系是亲缘关系、精神关系,而不是因为DNA相同。假如街上躺着你不认识的人和你的亲人,你能毫无差别的对他们吗?现在的国家是契约国家。社会本应是没有关系的人进行交往,然后签订契约。而如今是先签订契约,再交往,婚姻也是如此。”
哲学质疑重重 康德哲学解惑
“休谟认为知识具有普遍自然性、因果性,是所有事物之间的关联,”王志宏说,“知识分为观念知识和事实知识。观念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永恒性,包括一切数学知识和逻辑知识。而事实知识则表明: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人永远不可能获得所有知识。因此近代的一切知识都是可疑的。”
王志宏叙述:“卢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近代以来知识增长,但今天的人是否比古人更幸福,能视为楷模的形象是否多了呢?’就此,他认为‘所有知识都起源于罪恶’,学得越多,也就离真正的德行越远。
“就在休谟和卢梭提出问题之际,康德诞生了。针对他们的问题,康德做出了深刻的回答。他指出,理性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王志宏称,“其中,感性和知性称为理论理性,理性称为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
“我们如何得知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呢?就像我感觉它‘冰冰凉凉’和我摸到它是‘冰冰凉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感觉和属性的不同。像这样用时间和空间两种方式看世界就是感性。不同于感性有时间和空间两种方式、知性有12种方式,理性则没有任何工具。理性与世界的关系不是认识意义上的关系,而是存在意义上的关系,它研究的是能否证明世界的整体性问题,这比知性问题更复杂”,王志宏对感性作出解释。他接着说道:“所有知识都是判断。判断分4种,每种又有3种形式,所以我们关于事物就有12种范畴,知性规范世界有12种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因果性。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关联就是知性。”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