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校园广角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2012-07-31 17:09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京师学人*校园广角】    吴彦祖校园现身   “只见”风波不断

2010-05-17

    校园论坛上有人用这样的言语来形容17届大学生电影节的“吴彦祖对话女大学生”活动,‘当一个学术性的电影节去贴商业的冷屁股时,它已经沦落’。四月中旬,吴彦祖对话女大学生的消息一经放出,关于它的话题就没有停止过:“只见女生”、排票风波、现场失序等等等等。商业炒作也罢,不良动机也好,当事件成为话题中心越炒越热时,漩涡的制造方可以掩嘴偷笑,炒作目的已经达到。

    一轮接一轮的争论有几个焦点:男明星只见女大学生的炒作嫌疑、为见偶像的无秩序排队行为、对女大学生非理智追星的质疑。于是,本来只是名人与大学生交流的普通戏码,演变成了一个并不简单的“校园事件”:牵扯进大学生的素质问题、追星问题、甚至大学精神旁落的问题。 

    男星对话女大学生这一性别限定的暧昧意图,不免激起了男大学生理智的、非理智的、“酸葡萄”的或者夸张化的回应。关于为什么只见女大学生的追问不断,各种善意的非善意的揣测不仅指向片方,也将矛头对准大学生电影节。学术电影活动被商业裹挟的提法再次提出,批评其越发染指商业规则、八卦娱乐的声音不断响起。在社会媒体上的报道上,片方和吴彦祖对“只见”原因作此回答,“《如梦》是一部偏重情感戏的爱情电影,相信女性观会对这种题材有非常的偏好,这次活动只是一次影片上映前的试水活动,特别想考察女大学生这一高知群体对这部影片的感受”“女孩子的感情一般比较细腻,当代的女大学生对这种文艺爱情题材肯定有独到的见解。希望男同学们能够理解,等电影上映带女朋友到影院去观赏”。如果宽容以对,这样的原因似乎可以打个圆场。但是细作追究,这样的解释实在苍凉。显然片方知晓吴在女性影迷中的影响力,也明白这样的群体限定可以带来的话题争论和冲突。娱乐业有一套制造话题和搅浑清水的规则,不点自破。

    名人效应是可怕的,不因对象的知识水平而受限。所以当18日的排票现场出现无序排队、加塞严重等现象时,上面所言的“高知群体”就打了自己一个嘴巴。当日校园论坛上继续风声迭起,指责无秩序排票者的不道德、主办方管理不力的声音不断。像以往的许多丢卡丢壶的琐碎帖子一样,最后又归于大学生素质的争论上。排票不得被浪费时间的女生自然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男同胞们在关于“性别排斥”的争论外又有了新的话题:女生为见一个“美男”的过激行为和“花痴”表现,无论如何,似乎都不合乎“女大学生”的“规范”。

关于“花痴”合理性的争论在19日电影《如梦》放映和见面会后继续升级。当火爆的现场和人山人海的场外围堵过后,校园论坛上的话题转为对当日现场的讨论,吴的照片占领视野,一个现场“索抱”成功女生的激动自白也惹人关注。当次日校园媒体将现场报道和视频奉上时,伴随着高点击率而来的是又一轮论战,这次的焦点在于追星浅薄的质疑与反质疑。质疑方言辞似乎过激,“不入流的演员”“戏子”的提法让看者瞠目,也被反讥为“带着阶级情感”“酸腐”和“假清高”;女生的态度大致分两派:非粉丝者持劝和态度,喜爱吴者则坚决捍卫选择偶像的多元权利。争论其实颇可以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一些社会心态:看待成功从艺者的态度,有人过高仰望,有人是偏激地划清界限---准知识分子与娱乐明星似乎永远立于两个层面上,这一点的争议就像当年周星驰受聘为北大教授一样,说不清情理;而女大学生的追星是否可以做“上纲上线”的要求,用所谓的深度标尺来测量,又是一个大话题。其实“女大学生”这个名词的新闻意义已经不单纯,当过多的负面社会新闻赋予其暧昧敏感的意味时,它的语词色彩就已偏贬。有人说,这次的明星进校园的炒作又一次利用了“女大学生”。

    其实,记者想还原的是当时的现场。美其名为电影见面会,却不见多少有水平的关于电影的问题交流,而是不断提出的“give a hug”“可以合影吗”的要求。现场更像是吴的粉丝见面会,两个导演(罗卓瑶、方令正)则略带尴尬地站在一旁。此前就有同伴提醒,别指望现场可以发生有质量的交流了,不是吴匆匆现身就是场面的失控。她差不多验证了后者。然而舆论所指的吴彦祖,现场却是谦和亲切,当一个接一个和其留念合影的要求被提出时,他询问起现场是否有学电影的大学生,可以就电影本身进行交流。这样的情景颇有倒置夸张的喜剧效果。

    电影《如梦》由“亚洲第一争议女导演”罗卓瑶导演,影片的画面、人物表现、细节处理都可以见到这个导演的风格化手法和女性视角,除了后来的情节不免落入俗套外,总体可以算做一部文艺味足够的爱情电影。可惜在影片后半段,北国剧场外因吴进入艺术楼引起的骚动,将安静看电影的心情破坏。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