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八个关键词看2014年职教发展(5)

2014-12-29 10:27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7.周浩

  6年前,周浩以青海省理科前5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3年前,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在北京大学期间,周浩想到过转学,却不能如愿,也休学一年打过工。2014年11月4日,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期间,周浩的经历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

  引发舆论风暴的原因是,很多人不敢相信周浩的选择。因为在公众眼里,技校和北大相差实在太远。不少人认为周浩是北大的失败者,是无奈而退学。网上有网友对周浩和北大主观猜测评论:“肯定是在北大待不下去了,挂了很多科吧。”也有人描述这样一幅画面:北大课程很无聊,周浩几乎什么都没有学到,自己不好好听课,挂了很多科,最终待不下去灰溜溜地跑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浩从小喜欢操作机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理论课比较多,不太适合他,由此他开始谋划转校。但是在北大学习的那几年,他从来不曾翘课。转学到技校后的周浩,好像如鱼得水,喜欢上技能课和实践课,还利用其外语(课程)优势上外文网站,对世界前沿科技了如指掌。

  必须承认,周浩弃北大读技校,只是个偶然事件,这并不表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真正提高了。但是,对于这一事件,竟然80%的网友对周浩的“伟大”选择点赞。

  对周浩行为的“点赞”,当下主要出于尊重选择、感叹他的勇气,而职业教育和整个中国教育的未来,则在于所有学生的自由选择。我们期待,以后,“弃北大读技校”不再成为新闻,而成为选择教育的新常态。

  8.生均拨款

  “都4%了,怎么还不落实高职生均拨款?”2012年,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达到4%时,这个喜讯在高职教育界炸开了花,以为高职生均拨款可以落实了。

  喜讯又在2014年11月28日传来,当天,财政部、教育部宣布,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两部门发布的通知提出,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不低于1.2万元,2017年以前,对于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尚未达到1.2万元的省份,根据东部地区25%、中西部地区35%的基本比例以及各省财力状况等因素,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拨款标准奖补。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欠账太多。在两个“半壁江山”(一是高职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一是中职教育占中等教育半壁江山——编辑注)的教育系统中,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板块上的财政投入,只占整个教育经费的10.6%(含高职/中职在内)。

  众所周知,高职自诞生时起就被标以不同的身份:公办民办、省管市管、政府管企业管、教育部门管行业部门管,等等。身份决定经费来源,渠道决定经费额度。没有“标准”的标准导致高职经费投入乱象丛生、严重不足:有的仅有学费“投”入,有的仅凭地方“长官意志”投入,有的只有职工基本工资投入,有的示范配套经费是“空头支票”,有的还需要上交部分学费,成了“负投入”,等等。没有有效的制度约束,这样的乱象致使不少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捉襟见肘。为了维持生计,一些校长只好以简化办学条件、降低教职工福利待遇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代价。

  职业教育要发展、要升级,资金是保障。高职生均拨款政策落实,是每个高职院校办学者的梦想,这个“梦”离实现终于不远了。

            


相关“职业教育;职教改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