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北大重课程建设,清华重“三位一体”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究竟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对于这一问题,实践界和理论界近年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此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将本科教育的性质界定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相融合,这是对本科教育定位认识的重大突破,引领了新时期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方向。
北京大学在“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基础上积极建设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元培学院建设“整合科学”、“数据科学”等跨学科专业,不断总结经验并继续推广本科基础课程的“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模式,实施和完善“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完善学科大类课程平台建设,为学生拓宽视野、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空间。从而完善“加强基础、重点选择”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的本科教育体系。
清华大学提出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实施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通识教育坚持“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理念,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施小班讨论,提高学生在通识阶段的学习成效。
北大、清华所倡导的小班研讨与研究性学习,既是借鉴美国大学的小班课、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tutorial)和德国大学的研讨课(seminar),也是对中国古代书院传统的继承和复兴。古代书院强调师生讨论、教学相长,教学多采用问难辩论式,以启发学生思维;提倡学生读书钻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更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人事制度改革:两校均实施“预聘—长聘”制度
教师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应用人力资源理念而非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来认识教师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合理规划教师队伍布局,改革岗位聘任和薪酬体系,通过制度设计激励那些形成竞争优势的教师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人力资源的保值和和增值。
北大、清华建立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改革,分为教学科研系列、教学系列和科研系列,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制定薪酬分类制度,符合现代大学教师队伍发展趋势。通过分系列管理和分类聘任制度有助于进一步激活各类人才潜力并发挥其效力。
为了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北大、清华实施了“预聘—长聘”制度。国际上存在美国高校教师的“长聘制度”和欧洲大学教师“梯队制”这两种类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虽然“梯队制”有利于发挥资深教授的核心作用,但它不利于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不利于青年教师在最具有创造力的年龄充分发挥其潜力和聪明才智。而长聘制就是要求预聘教师在经历五六年的考核期后才能成为长聘教师。预聘阶段压力很大,这是在学术潜力最佳年龄段给予较大压力,促使青年教师发挥其最大潜能。经过预聘考核留下来的长聘教师的学术水准和研究能力应该是比较优秀的,其以后从事学术研究也具有较为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开展周期较长、创造性较强的工作。
学术原始创新:北大试点国际同行评议,清华重视跨院系研究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