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报销需核查时间
“公务卡”实行“痕迹管理”
吴刚(化名)老师接受其所在的项目主持人的邀请,近期参加了一个外省的学术会议,按惯例,他把自己的火车票和食宿发票交到了指定报销部门。然而,财务人员告诉吴老师,其提供的两张餐饮发票时间并不在学术会议举办期间,不合规范。“现在的差旅报销,对餐票、火车票、住宿发票时间都要进行核对。早到晚退或者有其他情况,所产生的费用都是自理。以前管得没有这么严。”吴老师说。
同时,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部分省市制定并近期发布了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相关文件。例如福建省在10月15日就出台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公务卡”的政策,“公务卡”采用非现金方式结算,实现“痕迹管理”,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采取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中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经费等措施。
南方一著名高校老师透露称,自己所在的学校已实行公务卡。“学校会为你直接发放一张项目的信用卡,专卡专款专用。财务还要求保留每笔消费的小票。你先刷卡消费,财务人员凭小票,用对应的项目经费进行结算。现金是不过个人的手头了。”
调查
梳理经费贪腐三大乱象
来自财政部的统计数据,近8年来,我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已经接近3万亿元。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约四成。巨额的科研资金如何在层层监管下流入私人腰包?科研经费又怎样被“硕鼠”们侵吞?北青报记者梳理了三大典型案例:
攒发票冲账。有媒体曾曝光原山东财政学院“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课题组,在2008年至2011年间,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单程火车票1505张,共套取项目经费28.36万,接近划拨经费总额的一半。
冒领劳务费。曾任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的宋茂强在担任北京邮电大学“面向新型网络应用模式的网络化操作系统”子课题的团队负责人期间,以虚列劳务人员名单的方式,私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高达68万元。目前已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借壳套现。原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陈英旭,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苕溪课题”,采用编制虚假预算、虚假发票冲账、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国拨科研经费900余万元冲账,划拨到自己实际控制的“壳公司”账户上。
某高校财务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从财务的角度,我们只审核发票的合法性,不管发票的合理性。”除凑发票、假借与企业合作转移经费,腾挪经费还可以靠钻经费管理制度的空子。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