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分分合合的文科理科(3)

2014-10-22 13:51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第一个理科班是怎么学习的
  “当时一共考6门课,语文、英语、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老师也不知道高考会考什么,那时候也没有题海战术,就是结合课本,琢磨出更难的题目给我们做。”这是重点班和普通班的最大区别。
  在恢复高考后的这一批高中班级里,老师和同学们才刚刚开始高考复习模式的探索,“当时的思想很单纯,大家就是想好好学点东西。”至于能不能考上大学,这更像是一种“老天的恩赐”,“能考上当然最开心了,考不上也不觉得有什么。”即使是专科毕业,也是能分配到工作,相当于有了一个稳定的铁饭碗,下半辈子的生活都稳妥了。
  在政治课的学习上,张旭东和他的同学们采用的是现在看来有些“笨”的方法——死记硬背,“从家到学校三四公里的路,走在路上的时候背,在公交车上背。”
  不过语文和英语两门课,绝大多数人抱着半放弃的态度。首先是因为兴趣不大,其次,这两门课的内容太广泛,死记硬背的效果实在不好,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家觉得这几门课学得再好,以后的工作也用不上。
  在理科班学生最爱的数、理、化学习上,大家自发采用了现在看来最科学的学习方法——抱团学习,“班里的同学学习都不错,大家课后都喜欢凑在一起讨论题目。几个住得近的同学,就轮流到对方家里一起学习。”
  那时候买不到各种教辅书籍,教科书被他们翻了个遍,但这些知识点没法满足他们愈发旺盛的求知欲,怎么搞到题目成了一件难事。除了老师偶尔出的几道题目外,这群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理科生们各显神通,张旭东央求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父亲,为他从浙江省图书馆借来苏联出版的理科书,“这些书不是科普书也不是教课书,比如有的讲物理学的动能,里面有公式,有例子,也有一些题目。”张旭东搞来的理科书一下子就成了大家手中传阅的抢手货,“就像现在小年轻排队抢iPhone6一样。”大家要赶在还书之前将整本书一字一句抄下来。
  这样的重点班是杭州第十四中学为了“应试”应运而生的,不过大家都没有把“应试”放在心上,对于他们来说,考上大学和中了彩票差不多,“为自己争气、为爸妈争气、为国家争气的感觉特别强烈,那时候考试也从来不排名,成绩出来以后,就和关系好的朋友对比一下,暗暗比较,下次再超过他。
  张旭东的高考
  在这样一年的重点班学习后,张旭东和他的同学们迎来了高考。6门课,其中英语不记录成绩,所以满分是500分,“能考成什么样,心里没有个底。”
  政治课,死记硬背的内容发挥得还算正常;语文,考的一般般;英语,半放弃状态下只拿了30多分;数学、物理、化学,“考这几门课的时候才发现,高考卷子原来这么简单,我们平时自学的内容比它们难多了。”这几门课张旭东发挥得都很好。
  最后张旭东考了360多分,大多数分是数理化三门课给挣的。在那届高考里,390多分就属于能进北大、清华的水平了。
  张旭东被当时的杭州大学物理系录取,“理科重点班全班60多个学生,只有三个人没有考上大学。”
  从这个角度看,那时杭十四中的重点班策略非常成功。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