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进高考,专家认为有利有弊
王宗平认为,要想改变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的现状,唯有让体育成为高考项目。“体育列入高考,可以让大家感受到体育好带给学生的竞争力,就会慢慢转变观念,重视体育运动。”王宗平说,“但是,这次高考方案改革几乎没有涉及体育方面,对体育定位还不明确。”
体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配备也应当加强,体育课程的设计应当改进。王宗平指出,目前我国体育教师缺口30万人,出于安全考虑,目前教师上体育课的方式“很温柔”。而没有较强运动负荷的体育锻炼,对身体是没有任何效果、没有帮助的。“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要有一些身体接触,要有一些对抗,要有对学生差异化、针对性的训练。”王宗平说。
“如果在现阶段体育课进入高考,短期内有利于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岳海鹏说。“但是会出现仅仅为了考试而运动的现象。学生的出发点不是提高身体素质,真心热爱运动。长期来看弊病还是比较大的。会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违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目的。”
岳海鹏认为现在高考改革正逐渐摈弃“唯分数论”,对于体育教学也是一种促进。但改变这个过程肯定是长期的。“还是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的兴趣。”岳海鹏认为,可以利用小孩好动的天性激发青少年对运动的热爱。不要过早地让他们进入某个项目,不以考试为标准来衡量他们的体质。
王宗平指出,体育锻炼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更有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塑造人格、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意义。“体育项目大多是全身的运动,需要协调身体达到最佳的状态。这对于锻炼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很有帮助。”王宗平说。“体育锻炼与竞赛中的输赢可以教会青少年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王宗平说。
调查显示,增强体质(60.6%)、具有吸引力(36.6%)、锤炼意志(30.3%)、减轻学习压力(16.7%)、提高团队精神(11.4%)等,是受访者认为体育锻炼的主要益处。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