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的基本规律首重选拔,培养次之。当我们强制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必须以大众化后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为决定性录取标准时,就是让精英教育屈从于大众化的高教体系,在浪费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外界批评顶尖大学掐了尖,顶尖大学却毫不满足,因为高考成绩的最前段与真正想要遴选的最优秀人才群体越来越不一致,他们甘当自主招生的试点先锋。
大学自主招生制度一面可以精确选材,提高区分度,另一面的优势是有利于办学理念与目标的多样化,形成百家争鸣,和而不同的真正高等教育繁荣。一项考试决定上千所高校的生源,好像学校之间只有抽象的分数线不同。如此,选材理念与培养目标与其说整齐划一、千校一面,不如说在教育开始前就被弃之不顾了。如果我们认同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有一定自主性,办出特色,就没有理由完全否定招生中大学发挥一定的自主性,招出特色。否则,大学将成为年复一年没有理想、没有灵魂地落实政策、提供服务的制器工厂,拿什么来教书育人?
从战略上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引入大学自主招生,不仅是精英教育之急需,也开放出各类高校从招生开始斟酌并向社会传达选材理念与培养目标的空间,从而促进整个高教系统的进步。当然,也要认识到大学自主招生的成本和风险代价。比如大学自行组织公平有效的考试、面试的能力与成本以及各地学生参加考试的成本。比如严防大学自主中发生舞弊、腐败的行政成本与声誉代价等。可见自主招生的优势和代价对不同学校而言各有千秋,不应一刀切地开放或者限制。教育主管单位从行政监督的角度,以及各大学从自身禀赋和定位出发权衡利弊,共同决断是否可为、如何作为,才是严肃细腻的改革正途。届时,假使某高校经斟酌决定仍凭高考分数决定录取,也不失为一种自主之举。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