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考”到“分类招考” 促进学生各考所需
“一张卷子考所有学生”是高考“独木桥”的重要标志。虽然目前已有半数省份自主命题,但在一个省份区域内,无论报考高水平大学、一般高校还是专科,用的都是同一套卷子。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样一个“大锅饭”,北大、清华要“吃”,高职学校也要“吃”,必然“众口难调”,对不同取向的考生无法做到公平。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中学校长曾健智说:“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带来考试和学习内容的同质化,使不同层次、不同志向的学生绑在一起,上同样的课、练习同样难度的题、追求同一个大学梦。”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招考是改革的方向,对于那些愿意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应该允许他们不必参加研究性大学的招考。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杨开乔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孩子的成功。新一轮高考改革将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注册入学,方向正确。广东省从2008年开始推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被录取学生不再参加高考,2013年这种形式录取学生数量达到了4万人。
江门市棠夏中学学生邹致熙,2013年参加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自主招生被录取,放弃了高考。“我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公平。”邹致熙说。
“分类招考”的公平,还表现在为拔尖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考试方式。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浙江工业大学招办主任金晓明等人表示,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已在一些省份、一些高校取得积极成果,高校自主测试为“分数不是最高、综合能力却很高”的学生进入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打开了通道。
兼顾公平与效率 缩小区域入学机会差距
记者就高考改革在一些“生源大省、高教小省”采访时发现,谋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招生率,能在高水平大学招生计划中多分“一杯羹”,是这些省份教育部门的责任和难题。
四川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该省2013年高考学生数量超过50万,每百名考生考上本科的几率是30.2%,比全国平均水平大约低10个百分点,这一差距已保持多年。
广东省、河南省每年高考报名人数分别超过70万、60万,但两省一本录取率均只有7%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个别省市20%左右的水平。有河南学生戏言:“高考对全国学生来说是"走独木桥",对河南学生来说是"走钢丝绳"!”
高校入学机会省际差距的“悬殊”,源于高教资源分布不均和优质高校招生的属地化倾向。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2012年完成的研究课题显示,2011年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贵州考生的35.4倍、河南考生的28倍。对此,教育部曾要求部属院校属地招生比例控制在30%以内。
“新一轮高考改革,我最担心的是拉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局局长张启业说,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教育部表示将通过扩大增量、调整存量等方式完成这一目标,让人振奋。
记者了解到,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也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将来招生计划的分配会考虑各地人口、基础教育质量、学生质量、减少属地招生等综合因素。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