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如约而至。与此同时,高考制度也在酝酿重大变革。公平性与权威性几十年来得到全社会较大认可的高考制度,为何要进行系统改革?如何认识高考新模式的价值与使命?新一轮高考改革将释放哪些“红利”?
记者最近在京、沪、粤等地采访了解到,将会在今后几年内试点推进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将通过建立全新的模式,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弊端,实现“发展机会人人均等”,建立更高层次的公平。
从“招分”到“招生” 促进高校因材施教
基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铁律”,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录取模式被称为“招分”,招到的学生只是一个分数代码:省级招考部门根据招生计划以及考生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划定各个录取批次的最低控制线,然后向高校投档,高校按考生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只是选学校而不是选专业,往往导致学生的学科优势与专业不匹配,既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也不利于高校因材施教。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介绍,有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本科为32%、高职为35%;而对专业“很不满意”者则占到了30%和27%。“现行录取机制是造成低满意度的重要原因。”
“如果一个670分的学生和一个660分的学生竞争我们学校数学专业,即使后者数学是满分也没有机会,前者可以凭借语文或英语的优势进入数学专业。”一所重点大学的招办主任说,"招分"带来学生和专业的错配率,在我们学校达到10%以上,只能在入学后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导向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综合评价”。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认为,从“单一”到“多元”的综合评价录取机制应该指向“三位一体”:一是让统一高考成绩从唯一标准变为“标准之一”;二是让高中学习过程与高考“挂钩”,在录取标准中导入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成绩;三是通过建立学生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课外活动等方式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高考录取刚性标准与多元评价的结合。
教育工作者认为,新高考从“以分取人”的终结性评价到因材选人的过程性评价,将促进高校因材施教,以事实上的公平取代现行机制形式上的公平,同时优化素质教育的指挥棒。这种改革的路程可能是漫长的,但方向是明确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轮高考改革“扭转方向”的含金量,远远高于“设计是否完美”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