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查招生工作执行情况,要求学校部门作出答复,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处理等。4月22日,10名拥有上述权力的人民大学首届本科生招生社会监督员正式受聘。
10名监督员既包括教育学者、中学校长、党政机关监察部门公务员,也包括法律界、企业界和新闻界人士。
这些人中,刘彭芝、吴玲玲曾担任司法系统的特邀监察员,而昌平区委直属机关纪工委副书记、监察科科长王光辉就直接从事监察工作。
“希望大家多提建设性意见,对大家的意见,学校将认真研究,迅速改进。”人民大学校长、本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雨露表示。
人大招生就业处负责人介绍,校方将把招生社会监督员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也会开放配合监督员履职。
根据校方提供的本学年社会监督工作安排(讨论稿),监督员接下来或将开展“圆梦计划”校考现场监督、台湾免试生面试现场监督等活动。
该负责人称,2014年7月,学校拟组织“网上录取开放日”,邀请监督员和部分预约报名考生、家长到场,以增强学校录取工作的透明度。
社会监督员每期10人左右,聘期两年,届满后,可根据履职情况和个人意愿,连聘连任,但连续聘任不得超过两个聘期。
焦点1
如何选人?
学校推荐+社会征选
中国人民大学监察处负责人介绍,首届社会监督员按照推荐聘任和面向社会征选人员比例各占50%的原则,经审议确认。其中,李迅、刘红、刘彭芝、宋鱼水、熊丙奇5人为学校本科生招生工作委员会推荐产生,王光辉、王衍行、吴玲玲、许路阳、闫乃之5人来自社会公开征选。
去年12月,经学校招生、监察部门建议,人民大学决定以学校名义聘请社会监督员。1月20日,人民大学监察处在官网上发布公开征选首届本科招生社会监督员的公告。1月23日,新京报记者也递交报名表。春节后,人民大学监察处通过邮件回复,确认已收到申请。3月中旬,人大监察处官网和本科招生网上,均挂出拟任名单,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名单中有3名媒体人士,分别来自纸媒、电视台及网站,而新京报记者则代表纸媒入选。公示无异议后,于昨日正式聘任。
上述监察处负责人介绍,校方按照具备良好公信力、热心社会公益、关心关注高教事业发展、具备行使社会监督能力等原则确认人选,同时兼顾不同的个人职业背景,具有较广泛代表性。
10人当中,并非只有中学校长及教育学者,人大校友也占3人。据统计,共3名新闻界人士,2名中学校长(一南一北),教育学者、公务员、企业界、法官、退休人员各1人。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