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校资讯 >

洋学历频遭质疑 高校甄别需防微杜渐(2)

2014-04-08 10:23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相形之下,2012年被曝出的原厦门大学教授傅瑾伪造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一事,属“无中生有”的主观造假,无论对本人,还是对学校,影响都要恶劣得多。究其过程,学校在审核中过于“信任”傅瑾本人,没有认真核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据厦门大学反思,傅瑾在此前应聘学校讲座教授时,即提供了假的博士文凭。而且按照教育部规定,海外应聘者的文凭都必须经过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公证。但是,厦大当时认为,这只是每年一个月的讲座教授,并不是全职教授,因此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来审核。此后,当傅瑾应聘厦大全职教授,因其已经和厦大合作了四年,是厦大的讲座教授,学校没有对她提供的证书等再做进一步的严格审核。

  如今信息公开,高校核对路径多元,肯动手、肯动脑,调查“洋博士”的学历、学位的真伪并非难事。“问题可能出在相关工作人执行规定和程序上不够严格,审核形同虚设。”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宣传本校的师资队伍构成时,也总会列举出海归数据、教师中“洋博士”比例等数据。在一些学校,招聘到多少海外名校的“洋博士”,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人才政绩。

  熊丙奇认为,高校在招聘、引进人才时过于看重人才的身份、头衔,有时容易引发人才履历和文凭造假。他建议,除了切实转变管理人才的传统做法,在对人才的评价中引入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对参与审查的机构和专家,也应有监督和追究机制。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