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所处发展阶段和社会背景不同,但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也难以躲开这个“人的素质问题”。根据2013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研究报告估算,2020年的中国将面临2200万人的工程技术人才缺口。这其中很大部分属于懂得计算机、网络的高端人才,就软件产业来说,到2015年从业人员需翻一番,报告认为人才缺口届时可达300万。
高端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制造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的步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奇怪的是,当工程师缺乏、合格的工科学生奇缺、优质工科生身价暴涨等新闻满天飞时,年轻学生逃离工科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给出一则数据:2010年工学门类本科招生人数117万,相当于1998年人数的4.4倍,但整个本科阶段的招生人数却同比增加近6倍。不同于法律热、金融热,中国市场上的“工程师热”似乎遭遇了“反市场”的尴尬:市场喊缺乏、身价也看涨,却仍鲜有学生来报考。
不可回避的一点是,传统观念中,不少人认为,“工程师”听上去是个苦活、累活,甚至屌丝活儿,此外,艺术家、科学家都是“家”,而工程师只是个“师”,这或许是阻碍学生报考工科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一个断层的问题,工程教育应从小抓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微博)教授查建中认为,国家需要营造一种“工程崇拜”,他呼吁,“给工程师正名,没有工程师的创造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文明!”在美国,工学教育涵盖从幼儿园到中学的12年教学过程。而在国内,学生只有进入大学后才有可能开始接受工学教育。
传统观念让工程师“蒙羞”只是一方面,关键问题还在工程教育本身。用胡瑞文的话说,“我们的工科教育现在严重不适应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需要。那么,学生凭什么来?”
有人曾说,“现在不会跳舞的人在教别人跳舞,不会炒股的人教别人炒股,不会当工程师的人教别人怎么当工程师”。而在王孙禺看来,就如同很好的料子,被大学剪成了墩布,还怎能做成西服?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