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日本科教界一行十几人,日本文部科学省前大臣、中国国际友好奖获得者有马朗人又一次来到中国,时间和去年一样,3月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期间;目的也一样,来华揽才。用他自己的话说,“解决日本人才短缺问题,除了自身加强人才培养,还需尽快地吸引国外优秀人才”。
今年,除了参加“集体活动”国际教育巡回展之外,有马朗人及其同仁还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以产学研合作推动国际创新”的中日大学论坛,并特意邀请中国科教界尤其是高校领域的负责人参会,希望藉此“向中国取经”。
论坛上,不少日方人士“吐槽”本国工科教育,“日本工学研究脱离社会”、“工科学生没有出口”、“理工人才日益重要”等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邀的中国大学校长们在论坛上高调宣传中国教育发展之迅速,创新工程成果之显著。
然而,中国工科教育远不像大学校长们说的那么乐观。正如中国经济形势一样,汹涌澎湃的大江大河之下,暗流涌动。有马朗人也曾提醒:在上大学毛入学率升高时,“拔尖人才难寻觅”将成为一个国家遭遇的难题,目前日本就面临这种情况,而在中国,类似的问题也露出了端倪。
几乎是同一时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欧洲访问期间参观了吉利集团旗下的沃尔沃比利时根特工厂。当中国媒体聚焦于该工厂自2010年被中国吉利集团收购后所取得的诸如产量稳步增长、增加当地就业等成就时,一个重要的细节却经常被忽略,沃尔沃汽车之所以将中国看作其第二故乡,更多地是在于中国拥有能够让其实现全球复兴计划的“市场”。
又是市场。中国如果无法走出“以市场换技术”的老路,诸如汽车等制造行业的核心零部件技术方面将永远无法摆脱对国外的依赖。
正如一位德国专家在中国参观汽车厂后给出的那个意味深长的评价:“我只要看汽车的钢板翻边就能知道是哪个国家生产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孙禺就此表示,有很多国外企业到中国来建厂,但是生产的东西就和别人不一样,如果一个钢板翻边就能看出质量如何,这里面不仅有工艺问题还有人的素质问题。
这并非妄言。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面临严重的“人的素质问题”。当时,尽管日本高科技企业对工科类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但年轻人报考工科的热情却大幅下降并延续至今。根据日本总务省2009年的估算:决定数控机床自动化水平的数字技术行业,日本缺少近50万名工程师。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