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专家称高考制度僵化学生丧失思考能力 难适应大学(2)

2014-04-03 10:14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现代社会,大学招生可分为几个层次:招收达到一定知识水平的学生,将其培养成合格公民;在上一层次的基础上,招收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的学生,将其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公民;第三层次是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招收具备发展潜能的学生,引导他们进入感兴趣的领域,逐步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第四层次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招收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使他们成长为能够解决人类未知世界的难题,影响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灵魂人物。这种着眼于人本身的成长进步的理念,完全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把人训练成为符合国家工业化建设进程所需要的螺丝钉的理念。

  不难看出,上述四个层次的目标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大学应当有不同的录取标准。

  如果仅仅只是录取制度自身的僵化倒也罢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高考招生录取是“指挥棒”,直接影响着向前延伸的基础教育和向后延伸的高等教育。

  高考考什么,学生背什么——而不是学什么,不考的内容则被忽略甚至放弃。比如说,体育很难标准化考试。因此,许多中学将体育课压缩,甚至取缔体育课,导致当代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可能是历史上最差的;再比如,道德素质根本无法通过考试进行观测。因此,道德教育令人奇怪地被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学生可以将课本上的道德条目背得滚瓜烂熟,在现实生活中却完全没有道德标准。

  由于在长期的重复训练过程中丧失了至为宝贵的思考能力和动力,进入大学之后,他们难以适应大学的节奏,并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大学的重要意义并非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多少前人已知的知识,而是在于使学生获得发现未知世界的能力。做不到这点,大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而只能是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当然,它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如果说统一的国家考试无法克服其内生性的僵化,那么,通过战略性的制度重组,将考试的僵化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大学招生录取体系的弹性,进而缓解甚至消除整个高考考试招生录取制度的僵化,也许是一个稳健务实的改革路线图。至于由此带来的对公平的影响,需要相关配套制度——例如公示制度和加强监督,等等——予以完善。这恰恰就是始于2003年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出发点和走过的道路。

  (作者系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秦春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