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专家称高考制度僵化学生丧失思考能力 难适应大学

2014-04-03 10:14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今天人们关注的往往是第一个体系: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但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和根本,实际上是后两个体系,是政府部门如何转变职能和大学如何录取的问题。

  与改革开放同行的高考进入第37个年头。

  高考的全称是“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录取考试”。这套制度实际上由三个体系组成:一是统一时间的考试体系——其实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分省命题后各省市的高考题目就不尽相同;二是各省市考试院或高招办独家管理的报考和投档体系;三是具备招生资格高校的录取体系。

  今天人们关注的往往是第一个体系: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比如外语要不要考,权重多少。但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和根本,实际上是后两个体系,是政府部门如何转变职能和大学如何录取的问题。

  我将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归结为两个字:僵化。作为国家考试,高考必须要统一,而统一必然带来僵化,因此僵化是内生性的——这种内生性的僵化虽然由于分省命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却导致了另外一些问题。

  僵化的主要体现是录取模式。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运行机制上看,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特征。从“分省计划”的编制到报批再到录取,一切必须按事先制定的“计划”进行——“招生计划”可能是当代中国唯一还名为“计划”的东西——中间很难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二是大学招生录取的依据只是一次考试成绩,而一次考试成绩显然具有比较大的偶然性;三是大学只能根据事先确定的分省计划名额,从高到低划定录取分数线,分数线上的学生,不适合也不能拒绝,分数线下的学生,再优秀也无法录取。这是现行高考制度僵化性体现得最严重的一点,我称之为“分数刚性”;四是大学录取时必须将考生对应到具体的专业,专业被人为地根据当下的评价划分为三六九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分数,不同专业之间不得进行调整,特别是不得从低分专业向高分专业调整,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背离了本科教育追求非专业化的主流趋势。

  实际上,这就是典型的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录取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分路取士”制度的古怪联姻,既违背了教育规律,也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当代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变化。当全球正在研制奔向太空的新型飞行器时,我们却还在努力让自己的马队跑得更整齐一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