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一场有关教育和交流的演讲,为米歇尔新增不少青少年粉丝。不过,这位美国第一夫人可能并未意识到,“出国留学”这个在她演讲中反复出现,并被她称作“能够改变人生”的受教育方式,对于听她演讲的学生受众,尤其是电视机前的亿万中小学生而言,并非唾手可得。在中国,真正“改变”他们的,还是要寄望于上一所好大学。
正如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有关上大学及其背后的教育公平问题,才是教育部长被围追堵截时遭遇最多的问题。其间,不少来自地方教育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教育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也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并不多,而是将更多的笔墨落在教育公平上,比如那句“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就被媒体反复解读为,农家子弟有望真正得到一棵“改变人生”的救命稻草。
当美国第一夫人在她富有外交高度、且不乏政治意味的演讲中关心留学时,或许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关心的。
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真的增加了吗
“10%?”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自己“不相信”这个数字,至少对10%的成分表示“怀疑”。
在临近两会结束的一次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小组会议上,俞敏洪当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等政协委员的面讲起一段“亲身经历”。
按照俞敏洪的说法,他的企业每年都会资助数十位北京大学“贫困”大学生,但就在去年,当和这些学生“说上那么一两句”后,这位出身农村平民家庭的企业家很快发现,“这些贫困学生大部分其实不怎么贫困”,用他的话说,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的经历都是惊人的相似——从初中开始就在省重点学校读书,一直到高中毕业。“这哪里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他说。
2012年以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组织实施,每年在高校招生计划总增量中安排1万名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到2013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万名,如此就有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比例提高了8.5个百分点”,而对于今年的任务,则定在了“再增长10%”。
就是这个数字让俞敏洪心生疑惑。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