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高考改革:改变考试科目和方式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

2014-03-10 17:02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政府应引导青年向不同方向分流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大学毛录取率要达到40%。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录取率甚至比这个数据要低,但他们并没有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窘境,为什么?

  葛剑雄:录取率达到40%,也就是同龄人之间,理论上讲,十个学生只有四个是可以读大学的。那其他60%的人干什么呢?如果能让其他60%的人愉快地从农、做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职业,那么高考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

  综观整个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也不是人人都读大学,虽然有的国家毛录取率比中国高,但中间淘汰、中途辍学的也不少,最后真正大学毕业的也就百分之四五十。那为什么其他国家压力就没有这么大呢?因为他们的年轻人在升学过程中都逐步分流了。

  目前,我国政府要考虑的是如何办好义务制教育,以及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引导青年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同时需要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如果他们跟大学毕业生、白领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小,社会的分流阻力也就变小。

  改变考试科目和方式不是问题的关键

  教育部公布的高考改革方向中,包括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英语考试社会化等,您如何评价?

  张尧学:目前高考改革的方向值得认真讨论。现在,国家拿出来的高考的改革方向仍然是统考,只是减少科目,或者英语不考,我觉得这是治标不治本,我认为应该在方向上做调整和探索。高考制度改革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要利于民族的发展,利于我们学生的发展,利于我们家庭的发展。

  葛剑雄:针对招生考试本身,需要做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症结。看到现在公布出来的新考试办法,我认为还是没有很坚实的调查数据表明现行的办法不好。现行的考试方法,实际上是多年改革的结果,比如考试的科目,也是经过不断的试验定下来的,现在要匆匆忙忙地改并不可取。比如有人提出高考取消外语,或者降低外语的权重,其实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高考改革要注意适应中国的国情,比如多次考试,这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的水平得到发挥,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家长和社会的负担,考试是需要成本的,多考几次当然就花得多。大学不是义务制教育,需要投入很多钱,最后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简单地增加录取名额,而是在于学生的分流。教育改革应该是全社会的事,应该全面改革,而不应仅仅是盯住高校,局限于招生、考试、录取这些环节。


相关“高考改革;袁仁贵;教育”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