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全国26所高校组成的“三大联盟”扎堆举行了自主招生(以下简称“自招”)笔试,战火将延至整个3月。今年广东“三大联盟”自招考生减少逾千人,锐减近两成,是自招热首年“理性降温”。记者多方采访发现,近年高校自招门槛越来越高,广州考生获得自招加分资格大幅下降,加上此前中国人民大学自招黑幕事件影响,令不少考生和家长开始思考“陪跑”的价值。而在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透露,教育部准备出台文件加强对自招的规范。
家长:
花高价“练兵”“陪跑”值不值?
来自广东华侨中学的考生家长陈女士在开考前,为孩子报了一个自招辅导班,仅辅导两天就花费3000多元,她也觉得,孩子最后获得自招加分资格的机会微乎其微,“也不知有没有作用”。
来自深圳罗湖的考生家长王先生也算了笔账,一晚200多元的住宿费,来回的车费,单位请假的误工费等,仅陪女儿来参加考试的两天花费达1000多元,而效果只能当成一次“练兵”,“录取率太低了”。
记者采访发现,大部分考生及家长此次应考都是抱着“陪跑”心态。广州市第二中学的沈敬轩参加了“北约”联盟的笔试,他称:“就是想提前体验一下考场的感觉,对高考有更好的心理准备。”
此外,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自招黑幕也导致部分考生和家长对自招的透明度产生怀疑。来自中山的考生家长李先生称,“我们最担心自主招生存在暗箱操作,怕孩子努力了也拼不过人家。”
还有一些考生和家长坦言,由于取消奥赛高考加分,可能会造成大批奥赛考生加入自招的竞争,这也令没有奥赛背景的考生“知难而退”。记者了解到,不少理科考题确实带有奥赛色彩。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