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在2012年达GDP的4%,被认为是历史性突破,可是这是一个迟到整整13年才达到的目标,1993年颁布的国家教育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在1999年(上世纪末)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对此,代表委员应该追究政府部门没有落实的责任,可结果却是,财政拨款权力掌握在政府部门,没有任何人因教育投入被问责,导致教育欠债严重,教育不公平、不均衡问题与此密切相关。
现在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但并不表明,教育投入这一问题就得到解决了。行政主导教育投入这一基本投入机制还没变,教育投入不到位、用财政权干预学校自主办学的问题就依旧存在。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探索建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由拨款委员会负责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另外,还要转变教育经费层层拨付的方式,防止拨款过程中的挤占、挪用,直接拨付到学校账号,以至教师、学生的账号。而建立新的拨款机制,这就需要代表委员的努力。
同样,目前教育部门制订的教育政策,能否得到执行,大多需要观察,不要以为下发了通知、文件,问题就得到治理了,比如,教育部门发的减负令,已经堆积如山,可学生还是"压力山大",原因在于,这些政策没有落实,这种情况完全有可能出现在一系列教育新政中,像就近免试入学政策,目前就普遍不被看好。而就是得到执行,目前这些措施对于教育问题的解决,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拿就近免试入学来说,如果义务教育不均衡情况依旧存在,严格实行划片入学,必然会让学区房爆热,择校会变为择学区,家长的择校焦虑不可能缓解,而治本的措施,是增加教育投入、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这也要求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剥离政府的教育投入主导权,实行教育民主决策。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