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被边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在许多境外人士看来,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除了钱多之外,其他方面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去年以来,每到一个地方,当地人的第一句话是感叹中国人真有钱,第二句话就是问我们:“北京的雾霾怎么样了?”他们对中国人的感觉很复杂。一方面,羡慕中国人有钱,欢迎中国人去消费;另一方面,又不太瞧得起中国人,甚至有鄙夷之意,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不守规矩。
中国人是不太守规矩。对于很多人来说,规矩往往是一纸空文,可以视而不见。规矩的制定比较随意,遵守起来也就不怎么严格。许多规矩是针对大多数人的,对于少数人而言,就可以突破,可以特事特办。没有关系时是规矩,有关系时就不是规矩。很多人的心里,并没有做人的一条底线,不太清楚是非的界限在哪里。他们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什么事无论如何都不能做。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西方人遇到一件事时,首先问自己该不该做;中国人遇到一件事时,首先问有没有人看见。没人看见就敢做,有人看见就不敢做。我们缺乏基本的敬畏感。
这种心态固然和民族文化有关。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官僚统治,使“人治”的传统根深蒂固,“法治”的意识极为淡漠。“人治”的特点是不受规矩的限制,完全依赖长官意志,皇帝说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法治”的特点是一切都要依照规矩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超越法律—总统也要受法律约束。另一方面,这种心态也和当前的基础教育有关。由于大一统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的“指挥棒”效应,整个中学基础教育的核心就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重复性训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凡是高考考的就训练,凡是高考不考的就统统不做,最多只是做做样子,应付上级领导的视察。由于道德、诚信等非智力因素在大规模标准化考试中根本无法考察,因此道德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里越来越被边缘化—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就可以“一俊遮百丑”。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