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北大考试院院长:自主招生为何不鼓励招偏才怪才?(2)

2013-12-04 13:06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推崇“偏才怪才”是刻舟求剑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一切当代史都是历史。任何一个问题和事件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去抽象地讨论某一个范畴和概念,而只能是“同情地理解”。仔细分析上述几个关于偏才怪才的“典型案例”,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这些大师表现出来的都是数学很差。要么是国文优异,要么是英文满分。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国文得0分。既然是偏才怪才,就不应当只瘸数学一条腿,这不合逻辑。至少也应当瘸国文这条腿。但好像很难找出一个数学满分但国文0分的案例。其实,稍有历史常识就会理解,出现这一现象并不奇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中国刚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尚不足二十年,国民普遍没有接受完整系统的基础教育,长期被封建士大夫视为“末技”的数学等学科远未普及。

  当时全国有多少人具备现代数学知识呢?又有多少人能把数学学得很好呢?也就是说,数学考0分在当时并不稀奇——也许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考0分——既算不得偏,也算不得怪。把数学考0分的人看成是偏才、怪才,只是当代人用当代视角去看待的结果。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英文考0分的闻一多。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大师的国学功底却极为深厚,那也是因为当时中国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尚不足二十年的缘故——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家来说,孩子们最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诵读儒家经典。也就是说,无论是智力还是非智力水平,他们都是当时中国人中最出类拔萃的一群人。吴晗、钱钟书等人能够被清华大学录取是因为他们达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标准——当时清华大学的入学标准并没有明确数学必须要考多少分以上。很可能的情况是,这些大师之所以数学或英文考0分,是因为他们此前基本或根本没有学过相关内容的缘故。

  但是,在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就不能再用同样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同样的问题,否则就是刻舟求剑。今天的高中毕业生,已经在和平稳定甚至是安逸的环境中接受了完整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至少在数学和英文上达到了一定水平——相比一个世纪以前。换句话说,一个世纪以前的学生在大学入学考试中数学或英文考0分并不稀奇,但今天,一个经历了12年教育的学生在高考中数学或英文还考0分,那就真的是稀奇了。至少说明他(她)没有学习或不具备学习能力。真正让我们忧虑的,倒是现在学生的国学功底和一个世纪以前相比水平相差得太多了。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