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的消息现身网络,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其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此消息一经发出,即引来热议,不久后微博被删除。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发言人回复,已从有关部门确认,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正接受调查,而中国人民大学原校办副主任王鹏则已成为新任招生就业处处长,于上周任命并开始主持工作。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人大校内多名老师知道此事,其被抓原因可能是自主招生出现腐败,帮学生花钱进人大,而且涉案金额较大。
网现大量举报材料
在蔡荣生潜逃消息曝光前,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就发表博客称,高校行政化背景下的自主招生是毒瘤。“两年多前我就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肯定会出问题。”
张可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民大学的权威人士曾告诉他,有人向蔡荣生“通风报信”,称其正被相关部门调查问题。
他称,大概是五六天前,蔡荣生到深圳准备潜逃国外,在深圳海关被抓。“据我了解,现在该校被调查的还有其他人。”
据记者查询,早在2010年,网上就出现大量举报蔡荣生的材料,指其招生腐败,利用自主招生、提前录取等机会收受贿赂。
为何招生易生腐败
教育专家认为,大学的腐败与社会的腐败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因为权力缺乏监督所致。在招生过程中,有不少环节可能存在腐败空间。内部指标不被公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本来在计划录取制度中,高校的机动名额对于调节各地的招生计划,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可是,不少高校却将其派上了做交易的用场。除用于点招外,还有的用来解决权势阶层子女的入学问题。现在,大学自主掌握的机动名额约为1%,但是如果不公开操作,就会出现花钱买指标的情况。每年招生季出现的所谓的能搞定“内部录取指标”,都是招生腐败的表现。制度空间缺乏监管
熊丙奇称,虽然现在这种招生自主权不是充分的,但是全国已经有90所大学拥有自主招生的权力,比如学校给学生多少录取优惠,降多少分录取等,学校是有制度空间的,这个制度空间如果缺乏监督,就很可能在行政管理下滋生腐败。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大学自主招生的信息要进行公示,但实际上真正公示的学校不多。保送加分暗箱操作
熊丙奇表示,从本质上说,这是政府部门主导的政策,即政府部门认可某些学生的保送资格、加分资格,获得保送生资格和加分资格之后,对内地所有高校基本上都有效。权势之所以能操作这些政策,正在于其这一特点,可以说,只要能搞定政府部门,就可以搞定保送生资格和加分资格,学校和具体的执行机构,不过是执行相关指令而已。近年来出现的保送生暗箱操作、加分腐败,其运作路径基本相同。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