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语文教育常被边缘化,教学方法冰冷死板,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
早在30多年前,吕叔湘曾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其中的一段话如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老师们普遍认为,国内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不尽如人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差上。袁志勇指出,如今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编制的。但教材使用者如何全面、深入理解这个标准,找准其与语文教学对接的契合点是一大难题。如何分析、使用好教材,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完善科学的检测评估体系……这一系列与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细节与问题无法得到跟进与落实,便会带来语文教育教与学、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失衡。
语文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也并没有真正被重视。尽管考试分值很高,但在应试教育的大风气下,不少学校依然在学生备考阶段将语文的重要性降低,将短期突击能够迅速提高分值的科目放到更重要的时间段,并给予更多的学时。
“语文学科不像理科知识,学生能够在反复训练中快速习得。语文这种形象思维学科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时要更多地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来体味感悟。以往的积累感悟少,短时间突击是根本无法快速提高语文能力和水平的。”李良益分析认为,“现在的考试体制和评价机制也必然造成在急于出成绩快速要分数的迫切需求下,语文教育被边缘化。社会上鲜有语文补习班就是一个印证。”
而教学方法上的不尽如人意也是降低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出于教师的能力与方法等多种原因,一些语文课堂冰冷、死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对于这一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曾不无忧虑地谈道,“教学要讲方法,这一点毋庸置疑,尤其是中小学教学。因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是不健全的,认知能力是有缺陷的。我们必须凭借能够吸引、调动、启发他们,使他们产生浓厚兴趣的方法,让他们有效而愉快地接受知识、发展能力。”
回归
应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素质和能力培养
“不管是北京中高考的语文分数是否增加,作为一个职业语文教师,高度认识重视母语教育的深刻意义,竭力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命题。”袁志勇老师说。
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不少专家和学者近年来大力呼吁与倡导“大语文”的概念。即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统一起来,不单纯地偏重于其中任一方面,尤其是不能以“工具性”压倒“人文性”。
记者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强调的是知识与能力这两条线。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发现,语文教育中有些东西无法纳入这两条线中去,如思维品质、学习习惯、语言积累、语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导致这些内容始终在语文课程的视域边缘徘徊。经年累月后,造成了公众语文素养下降、审美趣味不高甚至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敬畏感都有所下降等。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