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一直在下降
事情的变化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不同的调查和数据显示,在中国重点大学当中,农村生源一直呈下降趋势。
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对国家重点高校进行了调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有人回忆说,在上世纪80年代,无论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还是一般高校,农村学生都占大多数。“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2009年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中曾这样说。
更早的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上世纪90年代,《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发表《我国“教育机会均等”建设刍议》一文,文中透露,有人曾对北京8所高校1980年入学新生家庭背景的抽样调查显示,父亲职业为农民的占20.2%,工人占25.0%,干部占15.5%,专业技术人员占39.3%。1982年,有专家对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在校生的调查显示,父亲为农民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2.7%,包括工人在内的“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共占40%。
综合来看,农民和工人家庭出身的学生比例在四成左右,但现在能够达到这一数据的重点高校已着实不多。
教育专家杨东平认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正在从显性的总量不均衡,转为更为深层的、隐性的教育差距,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分布。
“这意味着,中国高校扩招后,并没有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杨东平说,“相反,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竞争力在扩招后越来越弱,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