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胡瑞文主持的课题组预测,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量与城镇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比例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即使未来10年高等教育总招生规模按年平均1.5的比例低速增长,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也将突破4000万人。从3个10年数字变化的比较来看,今后白领岗位的补充量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全部需求,不管个人愿意不愿意,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转向蓝领岗位就业已成为必然趋势。
花了学费、付出了青春,最终却要步入蓝领工作岗位,在“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的中国,是一般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结果,也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潜在的文化因素之一。
与其内心纠结不如勇敢面对:掌握高技能的技术工人也是优秀人才
趋势昭示规律、预示必然。面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中国的教育该如何面对?王一丹博士带来了重要的国际信息:近期全球学者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和技能发展的关系上。
王一丹介绍说,一份《将教育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成果相连接》的报告提出,只注重扩展基础教育不能大幅度提高收入和减少贫困。最近的研究更加强调提高全民的技能、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不是少数精英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对一些处于工业化初期或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远比培养同样数量的律师重要。
历史已经证明,在快速发展的世界中,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力取决于有技能的劳动力。在一些经济增长快而中等教育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重点。而对于经济增长快的中等收入国家,应优先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事实上,很多发达经济体由于实施了扩大中等教育的策略,包括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扩展,在提高劳动生产力和促进经济繁荣等方面作用显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办的《世界经济展望》作过这样的报告:1980~2000年,发达经济国家中对有技能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一直在稳定增长,达到了40%以上,而对无技能、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一直在下降。
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在2010年对3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0位雇主进行调查,其中有41%的雇主说他们找不到适当的技能人才。中国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有很多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很多岗位因为找不到技能与之相匹配的人员而实际空缺的现象普遍存在。
挑战即机遇。怎样合理调整我们的教育结构?怎样更好地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都成了今天教育值得重视的问题。
胡瑞文就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提出了6点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建议通过立法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对《高等教育法》作出调整和修订,将现行《高等教育法》第五条关于“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规定修订为“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在他看来,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转变偏重精英教育的传统观念,以人才培养目标重心下沉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