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苏州大学量身定做平台 学生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2013-10-03 10:06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这块电池薄如名片,不仅可以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还可以任意弯曲甚至折叠……”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材料学专业研究生袁建宇,日前凭借他的“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项目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0月中旬,他将带着这块电池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袁建宇一脸激动:“这次比赛由母校承办,我既紧张又骄傲。”

  在苏大,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苏大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学生吴志翔,曾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其所在团队的《丝织物原位纳米生态染色及功能整理》项目,在随后的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摘得金奖,成为“挑战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双冠王”。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依托该技术成立的苏州苏纳特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苏州工业园区首家纳米科技领军企业以及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

  学生创新创业,为啥会在苏大蔚成风气?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一语中的:“大学的本质是培育人才,高校育人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让创新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萌芽。”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苏州大学近年来在学生创新创业领域的累累硕果,让很多部属重点院校都自叹弗如:在第十一届和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3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总分列全国前三位;在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2金1铜,总成绩位列全国第二……

  苏大的学生们都有一个感受,在这个校园里,每一个创意的火花都有机会激情点燃。创业推介会、高级创业班、创业实训班、模拟创业班……每年,苏大为学生创新创业量身定做的平台都“百花齐放”。自2007年开始,该校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推出“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计划”,近65%的学生参与了该项活动。苏大团委书记王尔东告诉记者,近三年来,该校共资助大学生科研项目1725个,全校6900余名学生参与了课外科研项目研究。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2010年,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孙立宁牵头组建了“苏州大学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短短三年时间里,该创新团队不仅承担了“973”“863”等50多个项目,还指导学生在机器人科研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基于谐振驱动原理的微型移动机器人》项目,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参赛队员、苏大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刘磊对参与“挑战杯”竞赛深有体会:“虽然辛苦,但我们也都很享受参加‘挑战杯’的过程,因为它让我们获得更扎实的专业学习,也体会到了团队协作带来的快乐。”

  在苏大团委组织的一项创业教育调研中,1800名接受调查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超过70%的人认为“创业”并非是指“开办公司”,而是“开创事业的过程”。“这说明在校学生更看重创业的过程,而并非结果。”苏大团委副书记肖甫青坦言,“学生们确实有需要,我们就给他们搭平台,让他们尽可能享受过程,发挥才干。”

  运行仅一年就拥有14万会员、成为团省委全力推广的高校团工作网络平台的Pocket university(口袋大学)手机软件,在全省大学生中颇具人气。开发和运行这个高校大学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正是摘得2010年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的苏州天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真正走入社会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商场上困难重重。技术先进不代表产品做得好,产品好不代表市场认同度高,市场销量好也不代表利润空间大。”代表天宫网络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袁方对创业深有感触。为了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10年,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应运而生。苏州天宫网络科技公司正是在这个孵化基地的培育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创新与创业不可分割,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创业。‘挑战杯’其实是个大平台,在这里各种资源都可以汇聚整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苏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涌告诉记者,苏州更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期,在襁褓阶段给予更多支持,种子才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