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其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能否创造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用自己坚实的努力和创新去实现人生的目标。
大学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从走进校门到几年后身穿学位服参加毕业庆典,每一位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适应者,也会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营造者。适应不同的校园文化,对新生来说是入校后必须面对的第一个挑战。但从大学教育作为“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座桥梁”的职能来看,能否更主动、更积极地融入校园文化,为其增光添彩,可能才是挑战的关键所在。
曾经担任过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亨利·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化》一书中这样写道,“你已经决定要进哈佛,作为一名新生,在一个10月下午,你漫步在查尔斯河畔。你的左手被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握着,她正向你讲解宇宙起源方面的最新理论。你的右臂拥着我们一位和蔼可亲的英语教授的肩膀,他曾获三次普利策奖……好了,醒过来吧!这绝不是一幅真实的图画。”
像哈佛这样的名校,一定会带给新生值得夸耀的荣誉感,但进入名校,绝非意味着就此可以轻松地与那些世界级大师同行。罗索夫斯基还说过,每一位新生进校时,都会听校长像某种汽车的经销商一样在迎新仪式上发表类似的演讲:“感谢你选择了我们品牌的汽车,我们相信你会为买了它而高兴”。但对新生们而言,总是在激动的仪式过后,才是真正了解“这部汽车”的开始。
对那些游学海外的学子来说,融入新环境需要面对双重“文化震荡”的心理考验。一是从家庭氛围进入大学氛围,二是从故乡到异国。学会独立生活,保持积极向上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对于平稳而较快地度过震荡期尤为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的学习与跨文化交流沟通日益紧密联系。优秀的学生既是本土的也是国际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生存、成长能力,决定着知识接受的厚度和人生道路的宽度。尽快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包括语言在内的交往能力,还需要更主动地与所在国同学交流,积极参加校园活动,结识更多异国学友。知识汲取的乐趣来自于书本,也来自于见识,最能培育成长的养分,往往会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