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
1、新情境新材料
(1)重视原始史料的引用。与往年的试题相比,今年试题大量使用原始性材料,减少了观点性、史论类材料的使用。如第9题《周礼·考工记》、第10题《汉书·食货志》、第11题清宫档案史料、28题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36题孙宝琦致清内阁电报等。这些原始性材料更为客观,给考生以历史真实感,体现了历史求真求实的特点。同时,它更有利于历史情境的创设,更便于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考查。
(2)史料类型的多样性。今年试题史料的来源类型多种多样,非常丰富。有严肃的正史史料,如《周礼·考工记》、《汉书·食货志》,也有富裕生活气息、形式活泼的史料,如纽约某报纸的《船讯》、杜邦公司发展史料等。有政府档案史料,如《奏定大学堂章程》《孙宝琦致清内阁电》等,也有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史料,如话本《拗相公》。整份试卷可谓严谨而不失活泼,很好地体现了历史资料的丰富性。
(3)史料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例如第29题杜邦公司的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考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产品,很多和杜邦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拉近了试题与考生生活的距离。第35题的宋代话本材料,非常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这些材料在试题中的使用,凸显了历史新课程的生活化理念。
2、新史观新视角
试题不拘泥于教材对历史知识的表述,重视引导考生用多元视角去审视和解读历史事实。
(1)从多元视角去考察历史。如第28题第(2)题京师大学堂专业和课程设置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考生运用革命史观可得出“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的结论,运用现代化史观则得出“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结论。思维的发散性,答案的非唯一性有助于考生的个性发挥,有利于对考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理解历史。如第15题以一则报纸的新闻通讯考查了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第35题则以宋代话本为材料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史实。
(3)从微观史学的角度审视历史。试题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知微见著,如中国传统文化模式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它渗透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9题以《周礼·考工记》对周王城形制的规定,考查了考生对“礼”这一思想的掌握情况。第10题以《汉书·食货志》中一则西汉政府的禁令入手,考查了重农抑商这一在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宏观经济政策。最为典型的是第29题,它以美国杜邦公司的发展为线索,系统考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至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