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考生从下放农场到高考考场,临考试前揣个鸡蛋;80、90年代,既没有补习班也没有营养餐,上考场如同进课堂;00年代,补习课逐渐兴起,爸妈亲自送到考场;到了高考新世纪,补习班、营养餐风靡,考前住酒店,爸妈私家车送考场,考后第二天报旅游团……
今年是恢复高考36周年。但其实中国的高考制度建立于1952年,已经走过61个年头,期间有过反复和中断。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1万高校毕业生,到今天的699万,从100个考生只录取四五个人,到今天10名考生中能有6个考上大学,60余年足以改变几代人的容颜,千百万经历过高考的人心中都刻下了它的深深烙印。
考试心态:知识改变命运VS新读书无用论
特殊年代给了70年代的大学生历史性的磨难与后来者再难享受的厚遇,他们中的许多人从田间地头走来,走到今天的成功位置上。文学、新闻两个专业更是那个时代的热门,“文学专业都是作家、诗人,新闻专业每个人都像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大记者。”
而如今,在高考填报志愿的现场,更是出现了学生欲报考新闻学遭记者劝阻的有趣一幕。在人头攒动的人才集市上,更多的毕业生们正在为2000元的底薪激烈竞争。面对699万的毕业生,今年更是迎来了“最难就业季”,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
新“读书无用论”也在部分农村重新抬头。大学生就业难,使原本以拥有大学生为荣的农民家庭遭遇尴尬,心理失落比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更为沉重。一位大学生说:“我以前是村子里小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今的榜样是我那个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弟弟。”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