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话]
当初的大学独木桥,逐渐演变为名校独木桥
对话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912万考生里,有100万考生弃考,占总人数的10.9%,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
熊丙奇:从2009年起,高考弃考的考生就占到整个考生人数的10%左右,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今年的数据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弃考是不是说明现在的人才成才渠道更加多元了?
熊丙奇:整体而言,这不能说明人才成长渠道更加多元,相反表明在高考之外,个人的成才途径越来越单一,考生弃考只是无奈之举。
因为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上一本、上重点大学才有出路,才能改变命运,如果是二本、三本则意味着前途堪忧。当前很多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动辄要985、211高校,这种学历要求,就把其他一般学校毕业生的发展道路堵死了。当初的大学独木桥,逐渐演变为名校独木桥。而一些名校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已让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学生“用脚投票”选择逃离国内高考和国内高等教育,选择洋高校。
将弃考简单归咎于“就业难”显然并不科学,因为上大学不单单只是让学生最终能找到工作,大学教育承载的功能更多。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找工作而教育,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就可以做到了。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