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丑闻倒逼改革
2010年,是我国高考加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当年爆出的多起违规高考加分丑闻,让高考加分的存废与改革成为舆论焦点。
开年几个月内,厦门马拉松的群体舞弊以获高考加分事件、四川省中学生游泳锦标赛破纪录“卖奖”丑闻、台州一中4名官员子女获20分加分丑闻、浙江二级运动员买卖事件、“三模三电”舞弊事件等纷纷曝光,引起全国震惊。
争议和反对声如同堵在大坝一头的洪水,焦虑地等待着一个出口。
终于,大坝出现了第一道裂缝。
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
4个月后,当人们还在用“不痛不痒”、“鸡肋”等词语来评价《纲要》关于高考加分的规定时,第二条更大的裂缝出现了。
11月14日,教育部联合其他四部委发布《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竞赛类高考加分项目进行了调整,全国性竞赛获奖者不再具备保送资格,省级竞赛获奖者不再具备加分资格。同时将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缩减为8项,并规定了测试流程、纪律等。《通知》还要求各省(区、市)系统清理高考加分项目,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
加分政策全国“瘦身”
《通知》下发后,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11年秋季起,进入高一的学生开始适用调整后的新办法,2014年招生时将全面适用新加分政策。
《民生周刊》记者查阅各省的政策调整,发现绝大部分地方性加分政策调整都将从2014年开始实施。
杨楚也关注了北京市2014年起将实施的加分“新政”。北京市教委2012年公布的“2014年北京高考照顾加分政策调整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少了加分项目,二是降低了加分分值。
针对北京高考加分“新政”,储朝晖认为,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高考加分的恶性竞争,避免家长为加分“四处走后门”,也可遏制中学阶段各种竞赛、比赛白热化。
但此轮国家及各省加分“新政”的出台,仍难以令人满意。
“只要有加分项目存在,就会有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去找关系、托门路,通过不法手段谋取用以加分的证明。目前的高考制度不尽完善,但起码要公平。”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表示。
“从全国来看,还有很多没有必要存在的项目依然被保留下来。”储朝晖这样评价各地的政策调整。
“高考加分政策调整,仅是在现行全国统一高考、计划招生体制下的微调,远未触及高考改革的核心。”储朝晖认为,从长远看,推进高考改革,让学生自主选择高校,并赋予大学自主招生权,才是关键一环。
儿子刚上高中的时候,杨楚的朋友就曾反复劝他要尽早“运作”高考加分事宜,但出身贫寒、30年前靠“裸考”进入名牌大学的他并不赞同这种做法。
不过,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杨楚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儿子那句“我不敢报考北大、清华,因为我是是‘裸考’。”“如果当初早作准备,孩子是不是就没有今天的苦恼了?”
杨楚问自己,但是没有答案。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