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试点工作整体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育部召开的高校自主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讲道。同时,教育部也提出了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有的高校试点工作定位出现偏差,热衷于争抢部分中学的学习尖子,未能充分体现高校学科专业特点和通过综合评价选拔人才的要求;二是部分试点高校在自主选拔初试中组织较大规模的笔试,学生备考负担加重;三是信息公开、监督力度,考核选拔科学性、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接受采访的考生、家长,高校招生办、招生组负责人中,鲜有对自主招生改革投彻底“反对票”的,只有部分高中教师对此形式略有不同意见。据了解,其实各方对于自主招生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困惑1 掐“尖”还是选“特”
教育部在《意见》中提出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但一位常年负责高三教学的把关教师说:“本来以为自主招生主要是选拔特长突出的学生,但班里被选拔进去的依旧是那些所谓‘品学兼优’的传统好学生。”
相对来说,清华大学三年前推出的“拔尖计划”显示出了向具备单方面专长考生倾斜的趋向——最突出的特征是,获得该计划认定的考生在自主招生笔试中的分数单独划线。其认定的学生,都在某一领域确有卓越表现。但从整体上看,今年清华大学“拔尖计划”认定并进入复试的考生只有27名,在800余名进入复试的考生中依然少得可怜。《意见》中提出的“凡能提供确有某方面特长或创新潜质证明材料的考生,试点高校应允许其直接进入学校考核面试环节,不需要参加学校笔试”,这种情况,在实际招生中极其少见。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