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高校缘何失利?市教委相关人士解释说,上海一些高校虽然学科实力不俗,但可能对“2011计划”的特点还没完全吃透。高校学科发展如何与国家战略需求有效对接,上海高校在申报方向和选题上有待进一步聚焦。
“计划是为机制改革买单”
王延觉在谈及“2011计划”时强调一点:它的资金应该用在“现有体制的投资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通过协同机制、学者流动机制、学生培养方式以及资源共享方式组建高水平的队伍,推动高校运作机制改革。简言之,“2011计划是为机制改革买单”。
沪上高校有没有强烈的凝聚团队和学科,进一步推进创新改革的动力?
实际上,市教委去年曾出台“上海2011计划”,其中明确,将构建一批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为此,市教委不仅投入充足的经费,还提供了较大的政策空间。比如,为打造产学研创新协同载体,高校3%的编制可用于人员流动,有意愿全职到企业工作的研发人员在需要时可申请回学校工作,满编的学校可申请增加流动编制——这是很大的政策突破。
但目前,在建的地方高校知识服务平台有19个,还没有一家开始实施上述政策。
一位高教界资深人士评论,从首批公布的名单看,“2011计划”释放了一个明显信号:高校要想吃到这块“蛋糕”,前提是加强校内校外的协同,探索有效的创新机制——但这一点,长期以来一直是上海很多高校的软肋。
如何加强校际协同,校企协同,提高产学研的合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确是当下摆在沪上高校面前的迫切问题。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