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届的艺术展演应体现普及性
在王登峰看来,艺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但也不应该忽视“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面向人人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什么艺术大师,而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浸润在艺术的殿堂里,不会乐器但能欣赏交响乐,不会美术却能欣赏油画、中国画,不会做诗却懂得欣赏朗诵、诗词、歌赋。”
周荫昌强调,要实现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他还提出了“控制作品的难度与规模、着力提升音乐品质、加强基本功训练、注重细节育人”四条具体的建议。
他说,要匡正过去不太完善的做法,脱离喧嚣浮躁,真正回归到艺术育人的本质,给这个年龄段需要的最美的、最纯真的、最好的东西,使艺术教育能够惠及所有学生。他希望“下一届的艺术展演活动应思考如何体现和增强普及性”。
艺术思维发达的人,敢于遐想和创新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将艺术学科独立升格为艺术门类的决议。”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指出,这说明了有必要重新认识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让艺术教育在培养人健全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仲呈祥认为,普及艺术教育还有利于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形成。“人的左脑管抽象思维、科学思维,右脑则管艺术思维和形象思维。一个人创新型能力的爆发,20%到30%靠左脑抽象思维,70%到80%靠右脑的艺术思维。只有艺术思维发达的人,才能敢于遐想、浪漫和创新,从而使左脑的抽象思维爆发到极致,成为创新型人才。”
“现在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多样化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主张都并存着。”他说,在推动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主流引领多元。因为文化的根本价值和功能在于引领而不是迎合。”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世界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大目标。对此,王登峰认为,目标中的人才一定是要懂得呈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因为艺术教育不仅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人格健全、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乃至一个人一生的愉悦感、幸福感都起着巨大作用,而且对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表示,教育部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改革力度,让更多学生从艺术教育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