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就读于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的孔令航获得了今年清华大学(招生办)的保送资格,不同于其他高中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参加高考,孔令航凭借通过学科竞赛的优异成绩提前拿到了名校的入场券。
像孔令航这样获得名校保送资格的录取方式在2014年可能就会被废止。
近日,教育部透露,据2014年新政,省级优秀学生、奥赛省级获奖学生等绝大多数“五大学科竞赛”学生将失去保送资格。一时间,引起社会激烈讨论。
在某网站发起的“保送生制度,你认为该保留吗”的讨论中,41.5%的网友明确表示其有碍教育公平,应该取消。这条“一步登天”的升学道路再次受到争议。
保送生制度“走向终点”?
保送生制度是指由确定的中等学校推荐、保举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经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他们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而直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制度。
保送生制度实施于1985年,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师范大学、山东矿业学院等70多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招收保送生的试点工作,招收了近6000名保送生,占当年招生总数的1.2%。
2001年3月,教育部对保送生工作进一步作出了“压缩规模,严格标准,严格管理”规定,并较大程度上提高了保送“门槛”,专门规定只有4类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具有保送生资格,从此,保送生制度便与奥数这一学科竞赛建立了密切关联。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认为,“不能因为保送生制度的公平性受损,就‘一刀切’地否定其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的卓越性所在。”
他认为,总体来说,高招制度具有二重目标:公平性和卓越性。这两者不能偏废,但在现有的招生环境下,不能要求每种招生制度都做到两者并重,而是有所侧重、互相补充。比如高考,一定是公平优先、至上。而保送生、自主招生制度等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就是要在保证基本公平的前提下,着重体现人才选拔的卓越性。
“不可否认,在以往推行过程中,保送生制度确实在很多方面触动了其应有的基本公平底线,这既体现在机会的不公平,也体现在程序的不公平。但并不能因为这点,就完全否认保送生制度在高考招生中对于创新拔尖人才选拔、储备作出的贡献。”
他以清华为例,保送生入校后的表现普遍还是比较突出的。清华启动的“10年生源调查”显示,10年中所招收保送生的平均绩点要比全体学生的平均水平高出2分,且均达到了“优秀”的标准,而全体学生的平均水平是“良好”。
清华电子工程系的数据显示,该系近5年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全是保送生,且保送生人数与其所在班级的整体排名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这是因为保送生在入学前更多地接触了大学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可以带动班级的学习氛围。“从数据出发,我认为,尽管保送生制度面临着公平性遭受侵蚀的尴尬,但不能因为其公平性受损,就‘一刀切’地否定其卓越性所在。”于涵认为。
推荐阅读: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