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曾说,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陕西、湖北、广东等地发现,城镇化加速人口流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但“异地”带来的系列难题也成为一种民生之痛,破解“异地现象”所带来的社会管理难题已成为基层群众的强烈期盼。
流动大军的“异地之痛”
截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将近2.3亿流动人口。近年来,与流动人口生活密切相关的系列“异地问题”开始凸显。
2012年,“异地高考”成了网络热词。在搜狐网发起的“异地高考你支持还是反对”的话题中,有近百万人参加投票。
在北京,京籍与非京籍人士就是否“异地高考”展开网络“论战”。争取异地高考政策的家长张先生说,自己在北京工作十余年,孩子从小就在北京上学。但遇到高考,自己的孩子还得送回原籍,不公平。
一位京籍高中生家长说,一些北京人早就对外地人涌入北京造成的公共资源紧张等问题意见很大。这次又要开放异地高考,北京孩子的竞争太残酷。
在“异地高考”背后,更多的“异地现象”值得思考。异地医保报销、异地办理准生证、异地结婚登记、异地退休养老等等。贴上“异地”标签的这些事,似乎都成了百姓生活中的“难办之事”。异地准生证更是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难办证件”。
不少人认为,是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添加了桎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李汉林认为,“异地问题”看似是户籍制度壁垒所致,实则牵扯到社会公共资源分配问题。户籍本来只用作记载人口信息,人为给户籍增添“附加值”,使户籍成了公平分享社会公共资源的壁垒。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