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现有改革能否根除“顽疾”?
保送生制度公平性屡受挑战,改革势在必行。据2014年新政,省级优秀学生、奥赛省级获奖学生等绝大多数“五大学科竞赛”学生将失去保送资格。现有改革让保送生名额大幅缩水,但能否真正根除“顽疾”却引发新的讨论。对此,于涵认为,“如果根本性错位不解决,问题还将长期存在。”
记者:现有的制度环境使保送生制度信度屡受挑战,效度实现受阻。目前的改革措施能否解决这一难题?
于涵:保送生制度的公平受损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仔细分析以往的竞赛保送,制度设计上存有很多暗箱操作空间。以省级竞赛来说,大多是由科协、学会等专业团体组织承办,评判权、选择权不在教育主管部门,更不在高校手中。这就造成了一种根本性的错位:本应拥有话语权的高校招生变成了一种被动的“收生”,变成了完全的乙方;而发放入门牌照的人却不是这家的主人,无需承担后续的培养责任,公平性、责任感都有待求证。所以说,现有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恰恰反映了,在这种机制下无法保证和解决程序公平、机会公平问题,尽管这也是一种对症下药。但如果这种根本性错位不解决,仍然是一种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记者:“堵”的同时,是否应该有一个“疏”的通道?
于涵:这是很有必要的。“因材施教”是教育应有的胸怀,不可否认在我们的高中教育中,确实存在一部分学有余力,甚至是“吃不饱”的学生,如何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培养,并通过什么方式将其选拔出来,在某种意义上是破解“钱学森之问”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加高校创新人才储备、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保送生制度的调整,无论主动地还是被动地,如果“一刀切”地取消所有高中阶段的课外学习、学科竞赛,对全部学生只教授考试大纲内容,这不叫减负,也不叫公平,而是因噎废食,开历史的倒车。当然,卓越性的体现需要其他的制度配合,目前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坚持高考制度的主体性地位。
记者:在确保信度前提下,怎样才能把那些拔尖创新人才有效地选拔出来?
于涵:随着这个话题的持续升温,确实有不少中学、考生存在担忧,竞赛保送取消了怎么办?我认为,这部分学生的选拔完全可以通过现有的自主招生制度来接盘,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评价主体、招生主体、育人主体的错位问题。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维护声誉的考量,高校在人才选拔中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无疑会更高,可控性也更强。现在,不少高校通过给竞赛获奖学生加分的措施打开通道,但这做得还不够彻底,因为竞赛组织者、学生评价者依然是他方,只不过力度从保送变为了加分。在招生过程中探索如何发挥高校的主体性,这是一个趋势。
就清华而言,目前正在探索的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分为三部分:拔尖计划,针对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潜能的学生,即特长生,这完全可以接盘原有的保送生制度;领军计划,针对综合表现优异的学生,即特优生;自强计划,面向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这是为现行招生制度背后掩盖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状况“打补丁”。但是,高校在接盘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基本公平的底线,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避免之前的公信力危机再次上演。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