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专家提出,“自2014年始奥赛获奖生不再具有保送资格”。一石激起千层浪,百万网民和教育人士就保送生制度的存废、改革问题再次展开激烈讨论。
保送生,从诞生起就是个敏感的字眼。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保送生制度为国家选拔输送了大量人才,却也因频频爆出的资格造假丑闻而备受争议。奥赛获奖生保送资格取消的话题不断升温、发酵,背后承载的是公众对保送生制度体现教育公平、选拔优秀人才的期待,以及对高招制度改革走向的关切。
保送生制度真如部分声音的指摘般“一无是处”吗?保送生制度为何非改不可?改革要朝着什么方向推进?高校又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一问:保送生制度真的“一无是处”?
保送生,这条被很多人视为“一步登天”的升学道路一直饱受争议,发现偏才怪才还是制造教育不公,议论声不绝于耳。在某网站发起的“保送生制度,你认为该保留吗?”的讨论中,41.5%的网友明确表示其有碍教育公平,应该取消。保送生制度真的一无是处吗?对此,于涵认为,“不能因为保送生制度的公平性受损,就‘一刀切’地否定其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的卓越性所在。”
记者:在目前的招生环境下,保送生制度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效?
于涵:高招制度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立足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再分情况讨论各种招生制度的侧重点。总体来说,高招制度具有二重目标:公平性和卓越性。这两者不能偏废,但在现有的招生环境下,不能要求每种招生制度都做到两者并重,而是有所侧重、互相补充。比如高考,一定是公平优先、至上。而保送生、自主招生制度等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就是要在保证基本公平的前提下,着重体现人才选拔的卓越性。
不可否认,在以往的推行过程中,保送生制度确实在很多方面触动了其应有的基本公平底线,这既体现在机会的不公平,也体现在程序的不公平。但并不能因为这点,就完全否认保送生制度在高考招生中对于创新拔尖人才选拔、储备作出的贡献。
记者:保送生入校后的表现如何?是否体现出了制度效度?
于涵:以清华的情况看,保送生入校后的表现普遍还是比较突出的。清华启动的“10年生源调查”显示,10年中所招收保送生的平均GPA(平均绩点,记者注)要比全体学生的平均水平高出2分,且均达到了“优秀”的标准,而全体学生的平均水平是“良好”。
清华电子工程系的数据显示,该系近5年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全是保送生,且保送生人数与其所在班级的整体排名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这是因为保送生在入学前更多地接触了大学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可以带动班级的学习氛围。从数据出发,我认为,尽管保送生制度面临着公平性遭受侵蚀的尴尬,但不能因为其公平性受损,就“一刀切”地否定其卓越性所在。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