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校资讯 >

中国高校文化资讯与大众传播公共发布平台【CUCIMC】

2012-08-04 10:45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全国文科高校综合大排名 [原创 2008-7-27 15:38:02]   

全国文科高校综合大排名

第20名 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具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为当时的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始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开始招生,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学。1937年著名 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出任校长,云南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熊庆来在任期间,费孝通、楚图南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到校执教,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学。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到建国前,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面 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府。

教育学生14939人。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300人,其中教授292人,副教授587人;拥有26个学院、2 个研究院、3 个公共教学部;78 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教育 9 大学科门类;拥有民族学、生态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 27 个省级重点学科;有 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10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 MPA、MBA、法律、工程等4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 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之一;有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有历史学、生物学、数理学科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教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新产品开发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云南大学加快了发展。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进入21世纪,云南大学是云南唯一一所实施国家“211工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国家西部重点支持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

 

第十九名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毗邻武汉新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 2000多亩,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下设教育学院、心理学院、政法学院、政治学研究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 21个学院;社会学系、信息技术系、信息管理系、计算机科学系等4个系;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湖北省教育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等60余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53个本科专业(方向) 面向全国招生。学校设有教育部中南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5000余人,留学生300余人。学校基本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 4000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教授290余人,副教授500余人,博士生导师160余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专兼职院士5人。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权自行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物理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等5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5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0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势头良好,科研实力逐年增强。学校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全国高校首届、第二届、第三届成果评奖中名列第 13 位、第 10 位和第 15 位,“十五”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在全国高校排名前 15 位;理科科研论文“ SCI ”源刊与收录率连续 10 年名列全国高校 40 位左右。 2004 年,我校科研总经费为 4376 万元,在 2003 年的基础上增长了 470 万元;一批科研成果获奖,获湖北省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各 1 项,湖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9 项;学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高校科技为湖北省经济作贡献先进单位”。

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呈现出良好势头,毕业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次性就业率高, 2002年为99.38%,2003年为95.88%,2004年为99.11%,2005年为95.1%,位列全国部属院校前列.

 

第十八名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3年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近3000亩(占地面积7228亩),有盘旋路校区、榆中校区、一分部、二分部、草地学院、医学校区、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等8个校区,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口腔医院、校医院4所直属医院。盘旋路校区面积684亩,地处市区繁华地带,功能以科研、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榆中校区于2001年9月投入使用,面积2067亩,距市区42公里,处于规划中的甘肃大学城和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带,陇海铁路和巉兰高速公路都从旁边经过,交通便利,环境清新,其功能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以部分专业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补充。医学校区面积583亩(包括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与盘旋路校区毗邻,目前主要功能是医学教育。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通信网络中心(同时也是甘肃省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医学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图书馆面积21000多平方米,藏书240万册,年订购中外文期刊4000多种,有音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2000余种。榆中校区图书馆正在建设中,建筑面积35080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4.2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学校大学科技园于2002年启动建设,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初见成效,已于2004年9月顺利通过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评估验收。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现有28个学院,76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39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历史学6个国家级,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部省级,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有敦煌学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西部资源环境、现代农业、核科学与核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

  兰州大学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8378人,其中本科生18114人,研究生6952人(博士生1106人)。在职教职工5587人,专任教师136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746人(教授317人),研究生导师1090人(博士生导师206人),两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

  兰州大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充实和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和“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培养出的学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后劲足而深受社会的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就卓著,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及优秀的管理人才。中国徒步横跨南极第一人、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南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葛墨林,第十四届(2003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 1991年全国十佳青年乌力吉,“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等,就是由兰州大学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中的优秀代表。中科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北极 )进行科学考察成为学术界的佳话。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佳绩(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我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我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我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我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在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数学、力学、自然地理学、天气动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研究中,成绩显著,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现在高寒干旱、地理地质、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干旱农业生态、大气科学、草地科学、区域经济、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研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学校还着眼于探索新的科研领域,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现在风沙动力、材料学、当地药材、草业科技已成为学校新的科研重点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如“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群体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力学系统”团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团队作战,协同攻关,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大幅提高。近十几年来,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承担了大量国家高级别项目。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特别是1992、1993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

第十七名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创建于1951年10月,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曾与上海师范学院等四所院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各校相继恢复,华东师范大学也于1980年7月恢复原校名。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尤其是“九五”、“十五”“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兼有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内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如今的华东师范大学,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综合实力更加强大。

  学校目前设有人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外语学院、商学院、法政学院、对外汉语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职业技术学院18个全日制学院,涵括39个系和61个本科专业,其中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5个专业是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点,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点(涵盖了13个二级学科),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100余个研究所和一批跨学科的研究、实验、计算及测试中心。

  学校在1986年设立研究生院,是国务院首次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院校之一,现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二级学科博士点9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39个,拥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还建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管理型学院,是全国师范院校中唯一的工程硕士招生培养单位。学校现有各类学生41,000余名,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5,100余名。全日制本专科生13,500余名,研究生9,400余名(含2500名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外国留学生2,200余名。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1,600余人,包括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100余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1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紫江讲座教授45人,不少学者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1996年4月,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4月,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决定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随后,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相继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在此基础上,华东师大正式启动“211工程”建设项目,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推进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育学科竞争力和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2001年10月,学校迎来了建校五十周年,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努力办好华东师范大学,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第十六名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是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拥有研究生院,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的全国著名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六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并闻名国内外。李四光、马寅初、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辛勤耕耘,为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传统。经过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了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大学大力发展人文 、经管、艺术、体育等学科专业,新学科专业的崛起进一步加速了重庆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进程。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根据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于2000年5月31日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为了建设好新重大,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政府给予了较大的资金投入,学校重新调整了办学指导思想,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同时将2001-2002年作为新重大教学质量年,确定了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修订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新措施包括:名师上讲台工程、中英文双语教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本硕连读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包括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第二学位制、优异生培养制度等,改革推免研究生选拔标准和方式。

重庆大学现有理、工、经、管、文、法、艺、教育等25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977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58人,硕士研究生6929人,本科生26986,高职学生1351,留学生82人,学校现有成教学生10358人,其中成教各类层次本科学生5208人,成教各类层次专科学生5150人。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1个,以及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73个,专科专业7个。在职教职工5776人,其中专任教师261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含外聘两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博士生导师26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1人,教授和副教授1449余人.

第十五名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1928年8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先后迁徙北平、西安、开封、四川三台等地。在此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1949年2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学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1986年,开始试办研究生院。1993年3月8 日,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1998年9月,东北大学由原冶金部属院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是国家首批 “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并实现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

东北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国家重点大学。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秦皇岛分校、基础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理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体育部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校设有51个专业,有113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MBA、MPA、工程硕士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67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设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机械基础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东北地区中心设在东北大学。截止到2004—2005学年末,学校有专任教师185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博士生导师174人,教授320人、副教授626人;现在校博士研究生2211人,硕士研究生4653人,普通本科生19217人。

第十四名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于 1921 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目前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的一批高水平大学之一。

建校八十四年来,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的激励下,经过几代厦大人的辛勤创业,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爱国爱校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侨、台、特、海”的鲜明办学特色,在海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 14 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 50 多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 18 个学院,包括 45 个系和一批科研机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艺术教育科学、医学科学等学科门类相当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拥有 10 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00 个专业可招收培 养 博士研究生, 165 个专业可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 6 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70 个专业可招收本科生;拥有 13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2 个博士后流动站, 5 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8 个学科项目列入国家“九五”“ 211 工程”建设, 11 个学科项目列入国家“十五”“ 211 工程”建设,此外还有 65 个福建省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 49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2061 人,两院院士 17 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8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双聘院士 8 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7 人,博士生导师 337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4 人。在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务的 1252 人,占 60.7 %;拥有博士学位的 820 人,占 41.7 %;留学回国人员 786 人,占 38.1 %;中青年教师中有 16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8 人获得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8 人被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8 人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 人获得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奖。 8 个学科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4 个学科设立“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福建省)。

厦门大学现有在校学生 30000 余人,其中本科生 18989 人,硕士生 10591 人,博士生 1810 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 1200 余人。另有海外函授生 6000 多人。学生培养质量高,学生连续 3 届获得中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 2003 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唯一一个特等奖, 2004 年研究生就业率达 98.1% ,本科生就业率达 97.4% 。 2005 年,有 1 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厦门大学设有 80 多个研究院、中心、所、室,其中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专业实验室、 3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福建省重点实验室、 1 个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福建省研究中心。学校还拥有 5 个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2004 年,有 2 篇论文在《 SCIENCE 》上发表.

第十三名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技大学由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5个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学校设望江、华西校区和江安新校区,占地面积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朱自清、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2001年评选的古今10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36人为川大校友;两院院士中50人为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15个国家重点学科,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192个博士点,306个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点,118个本科专业,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围绕创建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新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探索建立“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目前在校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学生达5.5万余人,其中硕、博士生18293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766人。此外,学校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和网络教育学生。

四川大学现有教职工1110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特聘院士16人,文科杰出教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和讲座教授3人,教授(级)1047人,副教授(级)2170人。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及其他中心10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60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4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学校在文学、史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4年,全校理工医科研经费超过5亿元,社科经费达到4500万元;学校是全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全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学校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第十二名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今天的山东大学,由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正昌研究员兼任党委书记;著名青年数学家、博士生导师展涛教授任校长。    

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著名大学之一,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历史发展时期,迁徙分合、春华秋实,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科教的重镇。著名文学家闻一多、老舍、梁实秋,史学家郑鹤声、童书业、黄云眉,医学专家孙鸿泉、尤家骏、张汇泉,化学家邓从豪、朱兆良、薛群基,生物学家童第周,物理学家王淦昌,数学家潘承洞,内燃机专家丁履德,力学专家刘先志,电力工程专家薛禹胜,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国学大师季羡林,著名诗人臧克家等一大批学界泰斗、栋梁之才都曾在此执掌教鞭或蒙沐教泽。百余年来,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经过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辉煌与发展,不仅奠定了"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享誉甚高的人文学者,以及像《文史哲》这样备受关注的学术阵地,而且数理研究也取得了令世人仰慕的成绩,跻身于中国著名学府的行列,成为教育部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被《大英百科全书》列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改革开放后,山东大学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学科更加齐备,规模更加扩大,成为国家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0年7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国家教育部和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隶属于不同管理体制的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创建于1911年,是直属国家卫生部的重点医科大学,曾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原山东工业大学建立于1949年,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工科院校,是山东重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也是山东省属院校中惟一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山东大学,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揭开了山东大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山东大学校本部坐落在山水秀美的泉城济南市,有东校区新校、老校、西校区、南校区、齐鲁软件学院和南外环新区六个校园,形成了"纵贯经十东西、横跨外环南北"的校园布局,并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海滨城市----威海设有分校。学校总占地面积5773亩,现有在职教职工7898人,全日制研究生10755人(其中博士生2120人),本专科生42736人,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在校生41935人。学校有30个教学院(部),3所附属医院,12所教学、实习医院,并设有研究生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27个(含自主设置博士授权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硕士授权专业20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本科专业104个,形成了完整的学历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在3631名专任教师中,两院院士5人,双聘院士24人(含杰出人文学者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1人;教授922人,博士生导师521人,外聘博士生导师99人。我校拥有精良的教学科研平台。我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29个,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4个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985工程"二期国家重点建设科技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 12个。

山东大学具有雄厚的学术科技实力。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综合性、开放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要求,坚持以"整体跟进、重点突破、以人为本、强化创新"为指导思想,突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2001-2004年,我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509项,其中承担国家攻关课题30项、"863"课题72项、"973"课题37项、军工项目31项、重大重点基金课题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共计320项,承担科技开发(横向)项目1330项;科技经费为72261.3万元、实到科研项目经费为53447.3万元,其中,2004年科技经费和到位科研项目经费分别为25380万元和16580万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166.5%和186.7%;共鉴定科技成果475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34项,在教育部公布的提名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连续4年获奖总数均列全国高校前三名。我校连续十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进入全国高校前十位;近年来被EI收录论文保持在全国高校十位左右,被SCI收录论文的引证总数也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名。我校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也呈现良好势头,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率大于60%,形成了山大华特上市公司和山大鲁能、山大华天等40余家高新技术科技企业,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十一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现有 16 个国家重点学科、 6 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55 个本科专业, 127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73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16 个博士后流动站, 14 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 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我校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 3 个一级学科均名列第一,中国语言文学位居第二,艺术学、历史学名列第四, 9 个一级学科进入前 10 名。此次公布的一级学科排名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人文社会科学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 639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36 项,省部级项目 503 项。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经费迅速增长,名列全国高校前列。研究成果总量在全国高校占有重要地位, 1998 年— 2003 年我校被 CSSCI 收录的论文共 4469 篇,人均绩效在全国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九五”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各类成果奖励 250 余项,其中,由 白寿彝 教授主编的 22 卷本宏篇巨著《中国通史》,被誉为 20 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受到江泽民同志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该书还获得了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第四届吴玉章奖特等奖,都是唯一的特等奖。 赵光贤 教授所著的《古史考辩》、 陶大镛 教授的专著《世界经济新格局研究》、 顾明远 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等许多成果分别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北京师范大学的自然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概率论与模糊数学研究、理论物理与系统科学研究、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命科学尤其是生态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小文院士创建了“李- Strahler 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国际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 郑光美 教授主持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李洪兴 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实现了四级倒立摆实物控制,在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获得 2003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2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国家海洋局的两研究所共同完成的“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已通过教育部鉴定。该项成果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系统地完成海冰资源量估算和海冰脱盐淡化的研究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现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专业实验室, 6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还有教育部工程中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各一个。 先后获准建设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工程”,顺利通过教育部、科技部联合组织的评估验收。 2003 年学校“十五”“ 211 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8 个重点学科项目、 4 个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和 1 个队伍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正在顺利建设中。 2004 年,启动国家“ 985 工程”二期建设项目,重点建设 6 个技创新平台和 4 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及 “哲学社会科学数字信息资源与管理中心”、“高性能大容量计算中心”两个基地 / 平台条件支撑项目。

第十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