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作者身份答题
不怕“分低丢名声”
尽管最初听到记者邀请其答高考题时,王琼华曾开玩笑地说“如果答不好,把名声都搭进去了”。但是,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他坦言“答高考题”并有什么顾虑。
在试卷中,出了4道题,第一题是选择题,让考生通过阅读找出两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后三道题都是主观题,第二题是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第三题是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第四题是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在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卖过饼、当过仓库保管员、做过秘书、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王琼华说自己曾经做过十几份职业,但是多年来文学创作一直是他所无法割舍的。“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每天下班都会在下午五点多开始写作一两个小时,曾经从除夕写到过正月初一,也有过“十一”黄金周闭门写作不出门的时候……”王琼华说。
王琼华,中国作协会员、湖南作协理事,郴州市文联、作协副主席,郴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资深编辑机关人员答高考题称“挺难”
针对王琼华入选辽宁高考题的这篇文章及相应试题,昨日本报记者也邀请辽宁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时祥选和机关工作人员石娇,进行同题解答。
1.答题人:时祥选
职业:辽宁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曾经担任省级重点高中语文老师。
得分:9分
评论:答高考题是一项“技术活”,有些命题挖掘的角度“太细”。
实际上,高考阅读题的理解,与普通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读者更多是鉴赏作品,从中得到感悟和启迪;考生要想把一篇阅读理解的题目答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建议:虽然答题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不完全等同,但是考生也应该增加阅读量,提升鉴赏能力,这对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
2.答题人:石娇
职业:机关工作人员,经济学硕士。
得分:11分
评论:哎,高考,多遥远的事啊,我现在这应试的水平早就“上不了台面”了。我感觉这个题还是挺难的,总体的中心思想我们还可以感悟出来,但是具体的分析、细致的作答,就太吃力了。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