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2012年5月,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课题组发布《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10万多个数据统计后的结果显示,农业户口学生中,获保送资格的比例为0.3%;非农户口学生中,有0.8%获得保送资格,高于农业户口。除户口外,保送生中,来自城市地区的学生比例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家庭所在地为省会城市的学生,获得保送资格的可能性是郊区农村学生的11.1倍。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曾翻阅北方某市1988~2005年的原始保送生档案资料共3525份,结果发现,1988~1994年间,获得保送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的干部阶层子女所占比例为50.5%,农民子女只占获得保送重点大学入学机会名额的4.9%;1995~2005年间,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子女占据了重点大学保送生人数的23.5%,而农林牧渔阶层子女只占2.3%。总体而言,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
对于研究结果,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课题组总负责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认为,在先赋性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学生在自主招生等特殊招生方式上确实存在劣势。“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保送生、自主招生等方式,针对的是高考 ‘一刀切’的弊病,给高校一定自主权来选拔更适合自己学校目标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是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也可能是创新能力更强等,是招生选拔更加多样性的体现。”
史静寰认为,不能指望用保送、自主招生等招生方式来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
于涵也称,作为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措施,保送生招生是优化优秀人才特别是各类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保证公平性原则的前提下,更关注的是选才的科学性即效率。
但罗立祝认为,实证研究数据充分表明,优势阶层在尽力动用各种资源优势去获得优质的、效用更大的、声望更高的重点大学入学机会,“保送生制度被诟病为‘选官不选民’虽有夸张成分,但具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他认为,省级优秀学生等保送标准容易受到权力、人情关系、金钱等因素的侵蚀,从而成为公平防线的决堤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超级中学”对保送生的垄断、城市生源获得保送生机会远高于农村生源,这些都是教育不均衡的表现。“将那些优秀学生高度集中到少数几所学校,只会造成学校的两极分化,从而使中学教育丧失多样化和丰富性,这不符合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也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广告资讯: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