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家长助考 >

中考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 家长助考莫走入误区辽宁金农网

2012-08-25 20:52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资料图片

  时下,距离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参加升学备考的孩子进入了紧张的复习应考阶段。面临升学考试,不仅考生紧张,其身后殷切期望的家长们更紧张,心理焦虑也表现得更严重。家长的焦虑无形中又给考生增加了压力。

  初三学生小玲显得一脸无奈:“说心里话,考学对我来说并不可怕,最怕的是爸妈无休止的唠叨,天天都是‘现在是关键的关键时刻,要拿出百米冲刺的劲头,要抓紧分分秒秒’……”某高中的高三学生展雁更是“有苦难言”:“这段日子以来,我几乎成了家里的珍稀动物。  
  
    晚上爸妈一会儿端来麦片、牛奶,一会儿送来水果、含参片……我都被他们关心得喘不过气来了!”教育心理专家指出,全家皆兵的严肃气氛,异常紧张的父母,会给备考的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过分保护型

  表现:

  家有考生,全家人众星捧月般围着孩子转,甚至有些父母早早就请假在家,专门照顾孩子。其实这么做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更不利于孩子以平常心准备应考,其副作用是影响孩子安心复习及在考场上的正常发挥。

  解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有准备升学考试的孩子,父母心里那根弦往往绷得比考生还要紧。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可以说一半来自考试,另一半则来自父母的紧张情绪。从孩子们的心理感受方面看,父母的关心未必都能起到积极作用,晓华的苦恼就是个典型。在家里,爸妈对她像公主一样,什么事情都不让她做,要她一心复习。家里的气氛也怪怪的,父母对她总是小心翼翼的。吃饭时妈妈对她叨念要吃什么什么保持营养,饭前饭后乃至夜里还要补充什么什么营养素。晓华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我真想不出来,要是我没有考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和为我所做的努力,我该怎么办?”无疑,家庭的“特殊化”带给孩子的不是方便与动力,而是更大的压力。

  建议:

  “家长助考要把握好度,主要应帮助孩子调整好生物钟,生活、学习尽量有规律。家长即便关心,也要放在心里,表面上要尽量做得平常些,不要制造紧张空气。家长可以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看不进书时别逼她学。如果一个人在屋里关得久了,可以叫孩子出来看会儿电视,比如看些娱乐或新闻节目。

  过分期待型

  表现: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总想着让孩子成为状元、进名牌高校,超过孩子的实际水平。这实际是一种负面暗示,让孩子觉得考不上名校就是无能,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压力,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解析:

  考生家长要正视现实。孩子参加中考、高考,家长对此大考的高度重视可以理解,但如果将这种重视迁移到过高提升考试期望就是一种误区了。过高的期望会使家长自身心态失衡,也给孩子施加了不当压力。家长的高分要求可能会使孩子望而生畏,而如果家长此时对孩子的学习施压,可能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如果考前的弦绷得过紧,考试时一旦出现闪失,考后孩子就会难以承受。

  因此,家长应保持正常的期望心态,接受孩子的现实状况、现有能力,合理施教。其实,如果换个角度考虑,在终身教育的社会中,终身成才的机会有很多,绝非一场考试定终生。如果家长能以自己的高屋见瓴和宽广胸怀影响孩子,孩子可能会以立长志、勤发奋作为回报。

  建议:

  父母可以对孩子说:“高考,其实就是一场考试,只要积极准备,走好复习的每一天,然后在考试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做好自己会做的题,这就够了。只要你努力了,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会满意的。”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会让孩子感动,他有任何方面的问题,才会主动和父母交谈。而父母也主动和他交换学习生活中的看法,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虑,分享他的快乐,也分担他的烦忧。

  过多干预型

  表现:

  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到了考前几个月,孩子惟一的事就是复习功课,给孩子诸多限制,不准做这、不准做那,取消了娱乐,取消了锻炼,甚至连电视新闻都不许看。有些家长甚至给孩子找来了一堆偏题、怪题,让孩子做“百米冲刺”。其实,这样做既无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更容易使脑子疲劳、思维僵硬。

  解析:

  考前孩子在家中的复习,是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