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异于常人的学习方法
2010年9月,年仅18岁的吴佳俊通过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保送至清华大学。
和吴佳俊一起经历过高中竞赛的蒋林浩时常回忆起他们的“战友”岁月:“当时我们学校专门指导信息学竞赛的老师离职了,新换的老师还不熟悉,大家几乎只能自学。佳俊就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学习、经常请高年级同学做指导,发起‘互相出题和讲解’的活动。最后我们寝室四个人三个都考来了清华。”
入校后,校内二次招生选拔使成绩优异的他进入了有着中国计算机人才“摇篮”之称的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在清华园,这个班级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姚班”,它由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创办。然而,在这个通过层层筛选汇集的30余人的精英班级里,吴佳俊的开始并不顺利:“大一上学期的几门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一些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入门》等比较复杂,学起来有点吃力。”
吴佳俊又重拾起高中的学习方法,经常找班里的同学一起琢磨课业上的难题。“那时他经常忙到很晚,除了学习,还要花几个小时处理社团的事,有时候我们都睡了,他才回到宿舍。第二天起来,他已经离开了,几乎是‘晚二朝七’的节奏。”吴佳俊的室友杜超总会忍不住琢磨:“你究竟是如何在尽量少的睡眠下又保证不困的呢?”吴佳俊笑着回答:“人一天睡5个小时就够了,多了就是浪费时间。”
“其实,我也没有异于常人的学习方法,可能就是比要求的多做一点点,可选的作业和项目,就尽量都去完成;提供的参考书目,尽量都去读。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再多读几本。”在吴佳俊看来,课业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具体的知识点,更在于培养思维能力以及在科研工作中的运用。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