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教育资讯 > 教育之窗 >

职业教育之窗”(二)漯河职教蓬勃发展

2012-08-20 19:31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教育部部长周济(中)在漯河视察职业教育(资料照片)

  教育部部长周济(左3)前来视察时,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与市委书记靳克文、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杨国志(左2)、副市长孙运锋(右2)、市政府办公室主任郭树恒、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章光普(右1)合影留念(资料照片)

学生综合素质高(资料照片)

美丽校园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建设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加工基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也充分显示了漯河市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基本情况     目前,漯河市辖三区两县,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57万。漯河市职业教育起步于1988年,快速发展于1992年,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市的职业教育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市委、市政府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育骨干学校、实施定单培养、校企互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与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是全市现有高职院校1所;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26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4所,省级重点学校5所,社会力量办职业学校6所,河南省首批县级骨干职业教育中心3个,并被省评估认定了3个重点专业的7个重点专业点。乡镇成人文化学校53所,河南省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6所;全市职业学(院)校在校生达5.3万人。二是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基本满足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市中职师资学历达标率由1996年的42.6%,提高到现在的85%,“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三是我市职业教育“订单培养”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职业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近几年为社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10万多名,培训在职人员12万余人次。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实现了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政府统筹,确保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市教育局坚持政府统筹和部门配合,围绕中心工作,以协调发展为手段,以调整布局为重点,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扎扎实实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得到空前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专业设置和办学层次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已形成了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多元化办学体制。从2004年开始,将职业中专办学审批,下放给各县,加大了县人民政府对本地区职业教育的统筹和管理权,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初步形成了在市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政府统筹,以县为主,企业参与的管理体制。     (一)加大宏观调控,保证职普协调发展     为确保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职业教育作为振兴我市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严格考核。提出必须加强对初中后分流的宏观调控,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大体相当,促进职普协调发展。坚持职业教育适当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建立了新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把职业教育入学率纳入初中学校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稳定发展。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为47.2/52.8,呈现出二者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政府统筹合理调配职业教育资源”     漯河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良好的环境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市人大多次组织对职业教育的执法检查,督促职业教育法规的贯彻落实。为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我们按照“资源共亨,整合提高”的原则,对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实行统筹规划,提出每个县都须建立职教中心,个别不具备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可试办综合高中或其他类型教育的学校。通过调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过去的39所调整为现在的26所,校均规模达到1500以上。为把职业教育做大、做活、做强,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我市把漯河市工业学校、艺术师范、乡镇企业中专、市一职高等学校并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漯河职教航母;各县(区)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将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并入,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能满足当地需求、功能齐全的职业教育群体。通过这些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职业学校的竞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完善投入机制,打造品牌学校     建立稳定的职教经费投入机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市教育局不断强化政府统筹职能,近年来,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的困难,市政府为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几年来,市本级统筹职业教育经费近亿元,完善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办学条件,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4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近几年,召陵区投入近500万元用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宿舍、实训基地、伙房、餐厅等建设和改造,同时投入360余万元维修和改造了乡、村成人学校,提高了办学实力;郾城区投入200余万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四)实施就业准入,推进校企联合 为切实贯彻执行《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缓解就业压力,营造有利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体制环境和政府环境,我市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市政府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聘用未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人员上岗,对于从事一般职业(工种)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才能上岗。先培训再上岗,自觉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成为社会的共识。同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市场对接,实施校企联合。一方面,立足本地,在职业学校开设了双汇班、银鸽班,为这些企业对口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面向全国与上海华东集团、中集集团等知名企业签订了员工委托培养协议。这一制度的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增长点,2006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8747人,比2005年增加近2000人。     (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一是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造就一批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新型农民和技术骨干,积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农村进城人员就业培训。建立“农村转移人员技能培训基地”,为农村进城人员就业和发展创造条件,为发展我市劳务经济服务。三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原则,加强城乡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城市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支援农村职业教育,实现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四是落实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市教育、财政部门积极落实有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发放贫困生救助资金,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困学生。中等职业学校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学金、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