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教育资讯 > 教育之窗 >

富阳真实、草根的老百姓论坛! 富阳

2012-08-20 16:41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从“教育之困”中走出来 从“教育之困”中走出来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选择《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阅读有两个原因:其一,书名的诱惑——《教育是没有用的》;其二,封面中“回归教育的本质”、“你还在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吗?”、“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等诸多与我们一线老师教育教学密切联系的文字。
       带着强烈的诱惑与期待,我读完了教育专家林格的力作——《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从教育现状的论述,教育方法的思考来看,她像教育学;从孩子对学习的渴望、需求与无奈的深入剖析来看,她又像心理学;从教育教学理念深出浅出的阐述来看,她更像哲学。读着她,让我的思想如沐春风,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促使着我比照、反思这十几年来的教育。
      《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共分八章:“教育之困”、“回归教育的纯真”、“全面依靠孩子”、“教育的目的是焕发人性光辉”、“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在这八个章节中,我看到教育专家林格对教育的诸多精妙观点:
      ●时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反面。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会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而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教育者很容易为了分数、为了眼前的教育利益舍本逐末。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阶段性的分数作为评价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教育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这时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教育素养是“无为”,这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
      在与林格先生教育观念一次次的碰撞中,我发现:并非教育无用!林格先生之所以要这么说,是他看到了传统的很多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教育的功能。如有些教育不但没有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有时反而使他们的心灵更脆弱了,近年来逐年上升的青少年“自杀率”是最好的说明;有些教育者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成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不以真正的教学研究为切入口,而是以牺牲学生的利益为代价,做着“摁着牛头吃草”、“扼杀学生兴趣”、“擅自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事情;更有众多的教育者,总是不愿俯下身来与孩子们对话,在班级里“一言统天下”,这让孩子的思想怎样去飞跃与创新呢?……
      结合林格先生的教育观点,我对自己这十几年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也进行了对照与反思。
      成功之处
      一、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习惯与做人品格的培养存在着一种线性关系,人格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大屋子,那么需要找到门和门把手,否则是知其门不得而入。这个门把手,就是习惯。
      这是对习惯与做人品格关系的理性分析。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对学生习惯的关注和培养面是比较广的。如在生活中我会关注学生的卫生习惯、言谈习惯,举止习惯,饮食习惯等;在课堂内,我会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作业习惯、表达习惯、思考习惯等。
      在一次次的教育、引导中,有些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正在逐步养成,有些孩子虽然现在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但我相信,在他们的头脑中,一定会留有一些朦胧的良好习惯的痕迹。
      二、走近孩子,走进孩子。
      佛说:放下执着,就成为阿罗汉,放下分别,成为菩萨,放下妄念,成为佛。
      教育者的美德是由放弃自我而成的。在这十几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唯一值得骄傲的是与孩子们的关系搞得不错,现在我的QQ里有最近毕业的两届学生的QQ群,还有更多以前毕业班学生成为了我的QQ好友,我们时常倾听心声,或鼓励,或劝慰,或分享,其乐无穷。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不断地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有时看似舍掉了“师道尊严”,其实更可赢得孩子们的尊重与喜爱。
      三、舍得起,放得下。
      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这样,即使获得了尊重,也是带着负面的尊重,总有一天会被孩子抛诸脑后,真正的“权威性”是等孩子长大后回想起来的“权威性”。
      曾见到过一些老师,时时要强,处处要强,领导表扬,光环颇丰。但,他们真的让孩子成长了吗?发展了吗?一线教师,都很关注教学成绩。但在追求理想成绩的同时,耍手段了吗?让后进生学得快乐了吗?成绩的取得是以牺牲孩子们的活动、休息时间为代价了吗?……如此种种,表面上看是对孩子们的“极其负责”,实质呢?还不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自身的名和利。
      “舍得放下观”并不是消极的“放弃”。在教学中,我们要思考教学策略,要研究学生心理,要认真备课、上课,但是,在我们教育者的认真准备、付出以后,如果还有学生不理解你的教育教学,或经常不理解,怎么办?我的观点是,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但知识点的重复讲解并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活动时间、技能课时间进行补课,就更没意义了!因为人的潜能指向是不同的,有些在理科、有些在文科、有些在文艺、有些在艺术……有时,或许正因为我们的“好心”会冷落,甚至“遗漏”了其“天赋”的展示和发挥!
      ……
      不足之处
      一、对“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解与实践不足。
      教育者的状态达到“不教而教”时,传统教育所要求的模式设计、技巧是没有用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每个孩子都能主动学习、独立成长、积极创造,而这时,教育本身却发挥了其最大作用,无言而教化万方。
      “教是为了不教”是教育的一种思想,又是教育的一种艺术。在我这些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没有很好地去思考、尝试这一思想及实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基本以“讲授”为主,给学生的时间、空间不多,为“教”而“教”。这样的结果,使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抵制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更别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这种为“教”而“教”的方法,教的是“死知识”,练的是“死技能”,阻碍了学生的后续发展,真的需要引起重视了。
      二、不懂“无为”,教得顺,但教不深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这是一种“无为”的教育素养。“此长彼消”、“此起彼落”,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互活动中,其实亦然。当教育者处处处于领衔地位时,必将阻碍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因此教育者的有意“有无”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总十分“珍惜”时间,从上课到下课,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讲,即使象征性地给孩子发个言,也总没耐心等待他们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顺,但学生由于是被动的倾听、被动地被灌输,因而导致的结果是“教不深”,学生往往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说自主的创新与发现了。
      ……
    《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她让我对十几年的教育作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对我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颇具启迪,令有受益匪浅。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